前功盡棄

成語拼音

qián gōng jìn qì

前功盡棄成語解釋

功:功勞;盡:完全;棄:丟失。以前的功勞全部丟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典故出處

《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週,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成語典故

戰國末年縱橫家蘇厲去遊說周郝王去阻止秦國的大將白起進攻魏國都城大梁,如果大梁不保,周王朝就危險了。並舉楚國名將養由基百發百中的例子,前邊99次都中了,只要一箭不中就前功盡棄了。白起沒有理會蘇厲的話,繼續進行兼併戰。

成語造句

他因爲一時的疏忽導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實在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日益強大,不斷地向外擴張勢力。當時的山東各國爲了抵禦秦國的進攻,決定聯合起來。其中,燕國的太子丹爲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派遣荊軻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 荊軻是一位勇敢而有智謀的義士,他接受了這個艱鉅的任務。他精心策劃,做了充分的準備,帶着燕國的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前往秦國。在秦國的宮殿中,荊軻有機會接近秦王,他展開地圖,圖窮匕見,然而就在他即將刺殺成功的關鍵時刻,卻出現了意外。秦王嬴政反應迅速,掙脫開來,荊軻最終刺殺失敗,被秦國的衛士所殺。 荊軻的這次行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和決心卻令人敬佩。然而,燕國卻因爲這次行動徹底激怒了秦國。秦王嬴政派出大軍攻打燕國,燕國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此前,燕國曾爲了抵禦秦國做了許多的努力,包括加強軍事防禦、與其他國家結盟等。但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失敗,讓燕國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前功盡棄。秦國的大軍勢如破竹,燕國的領土不斷淪陷,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後來,燕國終究還是被秦國所滅,成爲了歷史的一部分。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決策的失誤,一次行動的失敗,都可能導致之前所有的努力化爲烏有。前功盡棄這個成語,正是對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努力奮鬥,爲了實現目標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是,有時候一個小小的疏忽,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可能讓我們之前的成果付諸東流。就如同燕國,之前爲了生存和發展所做的一切,都因爲荊軻行動的失敗而化爲泡影。 然而,我們不能因爲害怕前功盡棄就不敢去嘗試,不敢去追求。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我們才能夠避免重蹈覆轍,才能夠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認真總結經驗,讓每一次的失敗都成爲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階梯。 前功盡棄這個成語,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成功的不易和堅持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次的努力和成果,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前功盡棄-成語圖片

前功盡棄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