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奪

成語拼音

qiǎo qǔ háo duó

巧取豪奪成語解釋

巧取:軟騙;豪奪:強搶。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典故出處

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成語典故

巧取豪奪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麼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晝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裏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纔不致落水。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頒,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鬆牛圖”描摹。後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着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纔來討還原本。米友仁問他怎麼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裏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經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後,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擇。由於他摹仿古畫的技藝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樣,主人往往把模本當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爲,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用巧妙方法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爲,叫做“巧偷豪奪”後來的人又從此引伸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以不正當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巧取”,騙取也;“豪奪”,搶佔付。而用此種方法攫取財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誌”)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麼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成語造句

他用盡各種手段在商場上競爭,甚至巧取豪奪他人的成果,這種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米芾的人,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有着極高的造詣,但他的行爲卻常常引起爭議。 米芾特別喜愛珍貴的字畫,爲了得到心儀的作品,他可謂是用盡了各種手段。有一次,米芾聽聞有一位收藏家手中有一幅絕世名畫,他立刻心動不已,想盡辦法要將其據爲己有。 他先是裝作與那位收藏家結交好友,頻繁出入其家中,對那幅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欣賞。收藏家一開始並未在意,只當米芾是真的喜愛藝術。然而,米芾見時機漸漸成熟,便開始實施他的計劃。 一天,米芾趁着收藏家不注意,偷偷地將那幅畫藏在了自己的衣袖中,然後裝作若無其事地告辭離開。收藏家發現畫不見了,十分着急,四處尋找。當他意識到是米芾拿走了畫時,便上門討要。米芾卻耍賴不認賬,堅稱自己沒有拿。收藏家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他人。 這件事漸漸傳開,人們對米芾的這種行爲議論紛紛,有人指責他這是巧取豪奪。米芾卻不以爲然,依舊我行我素。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了許多珍貴的字畫。 其實,歷史上像米芾這樣巧取豪奪的人並不少見。在權力和利益的驅使下,許多人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在古代的官場中,一些人爲了升官發財,不惜使用陰謀詭計,排擠同僚,甚至陷害忠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這種巧取豪奪的行爲終究是不道德的,也不會長久得逞。就像米芾,雖然他一時得到了那些字畫,但他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損害。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通過正當途徑、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獲得成就的人,纔會被人們真正敬仰和銘記。 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堅守道德底線,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不是試圖通過巧取豪奪等不正當的方式來獲取利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穩健,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巧取豪奪-成語圖片

巧取豪奪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