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偷豪奪
成語拼音
- qiǎo tōu háo duó
巧偷豪奪成語解釋
- 詐取與強搶。常用以形容不擇手段獲取財物或權利。
典故出處
- 宋·蘇軾《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詩:“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成語典故
- 北宋末年,書畫家米芾喜歡收藏書畫真跡,他用盡一切手段去得到別人的書畫,先是借閱研究,然後賴着不還,最後是臨摹一幅還給主人。宰相蔡京是書畫家,同樣愛好收藏,很多人去進貢。米芾想盡一切辦法從蔡京兒子蔡攸出得到王羲之的字。
成語造句
- 他靠着不正當的手段在生意場上巧偷豪奪,獲取了大量財富,這種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米芾的書畫家,他的藝術才華令人讚歎不已。
米芾對各種珍貴的書畫作品有着近乎癡迷的熱愛。一次,他聽聞一位富商手中有一幅絕世名畫,便想方設法要去一觀。當他終於見到那幅畫時,心中頓時涌起強烈的佔有慾。
富商自然明白這幅畫的珍貴,並不願輕易出讓。然而米芾卻使出了各種手段,軟磨硬泡,試圖讓富商將畫轉讓給他。他憑藉自己的巧舌如簧和對書畫的獨特見解,不斷地在富商面前誇讚這幅畫,同時也暗示自己對它的渴望。
在這個過程中,米芾可謂是用盡心思,用盡手段。他時而以欣賞之名長時間逗留,時而又找出各種理由與富商周旋。富商雖有所警覺,但也架不住米芾的執着。
最終,在米芾的不懈努力下,富商無奈之下將畫轉讓給了他。米芾滿心歡喜地將畫帶回家中,仔細欣賞研究。然而,他的這種行爲卻被一些人視爲“巧偷豪奪”。
其實,在歷史上,像米芾這樣爲了得到自己心儀之物而不擇手段的人並不少見。這種行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中的貪婪和慾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米芾對藝術的執着和熱愛也是不可忽視的。
就如同歷史上的許多故事一樣,米芾的行爲既有其負面的一面,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他的巧偷豪奪或許讓人不齒,但他對書畫藝術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我們在看待這樣的故事時,不能僅僅從一個方面去評判,而應該全面地分析和理解。通過這樣的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人性的複雜,以及歷史的多元性。同時,也能讓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慾望和追求時,更加謹慎地思考和行動,避免走上極端的道路。
巧偷豪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