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虞愚
成語拼音
- qín zhì yú yú
秦智虞愚成語解釋
- 春秋時期虞國大夫百里奚無所作爲,虞亡後入秦,輔佐穆公建立霸業。指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能發揮
典故出處
- 清·錢謙益《光祿大夫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通鐵山王公墓誌銘》:“楚材晉用,國土所以長嗟;秦智虞愚,賢哲爲之永嘆。”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無所作爲的虞國大夫百里奚,並將他作爲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百里奚並與他共商國事,百里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百里奚與蹇叔、由余等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
成語造句
- 在那場權力的角逐中,看似聰明的一方卻因輕敵和自負而最終落敗,正所謂秦智虞愚,結局令人唏噓。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秦、虞兩國相鄰,關係複雜多變。
秦國在秦穆公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而虞國相對弱小。當時,晉國想要攻打虢國,但要借道虞國。虞國大夫宮之奇看出了晉國的陰謀,極力勸阻虞公不要答應借道,他說:“虢國和虞國相互依存,脣亡齒寒,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也難以獨存。”然而,虞公卻被晉國送來的寶物所迷惑,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勸告,執意借道給晉國。
就這樣,晉國順利地通過虞國攻打虢國,並很快將虢國消滅。在回師途中,晉國又輕而易舉地將虞國也吞併了。虞公自以爲聰明,能獲得晉國的好處,卻不知自己的愚蠢行爲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而秦穆公則憑藉着智慧和謀略,在諸侯國中逐漸嶄露頭角。
這便是“秦智虞愚”的由來。秦穆公懂得審時度勢,善於利用各種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他能聽取賢臣的建議,做出明智的決策。而虞公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被表象所矇蔽,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虞公這樣因愚蠢而導致悲劇的例子屢見不鮮。許多統治者和決策者因爲缺乏遠見和智慧,不能正確地判斷形勢,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那些具有智慧和謀略的人,則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把握機遇,成就一番事業。
這個成語故事告誡人們,在面對各種情況時,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具備智慧和理性,才能避免犯下愚蠢的錯誤,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成功。同時,也提醒我們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正如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們要努力成爲那個智者,減少失誤,做出明智的抉擇。
秦智虞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