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功易事

成語拼音

tōng gōng yì shì

通功易事成語解釋

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餘的換沒有的。

典故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成語典故

於是通功易事,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爲之君。★嚴復《闢韓》

成語造句

社會分工的細化使得不同職業的人們能夠各司其職,通過通功易事來滿足彼此的需求,提高整體的生活質量。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村莊,分別叫做東村和西村。東村的村民擅長種植各類農作物,他們的農田總是一片生機勃勃,蔬果飄香;而西村的村民則精於手工製作,他們打造的各種工具和工藝品巧奪天工。 起初,兩個村莊各自爲政,東村的村民只專注於農耕,西村的村民只埋頭於手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漸浮現。東村的村民雖然糧食充足,卻缺乏精良的工具,使得勞作效率低下;西村的村民雖然手藝精湛,卻常常面臨食物短缺的困擾。 有一天,東村一位名叫阿強的年輕農民在田間勞作時,鋤頭突然損壞。他拿着損壞的鋤頭前往西村,希望能找到一位工匠幫忙修理。在西村,他遇到了工匠阿明。阿明欣然答應幫忙修理鋤頭,但提出希望用一些糧食作爲報酬。阿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阿強拿着修好的鋤頭回到東村,其他村民看到修好的鋤頭如此好用,紛紛效仿阿強,拿着自家的糧食去西村換取工具的修理或新工具的製作。西村的村民得到了充足的糧食,生活也變得更加安穩。 與此同時,西村的村民發現東村的新鮮蔬果美味可口,於是他們也用自己製作的工具和工藝品去東村交換糧食和蔬果。漸漸地,這種交換變得越來越頻繁,兩個村莊的村民關係也越來越融洽。 東村的農民們憑藉豐富的農作物,滿足了西村村民的飲食需求;西村的工匠們憑藉精湛的技藝,爲東村村民提供了便利的工具。雙方各展所長,各取所需,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這種“通功易事”的做法,不僅解決了雙方各自的難題,還讓兩個村莊共同繁榮發展。其他村莊聽聞了東村和西村的故事,也紛紛開始效仿,人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變得更加密切,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美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功易事”能夠讓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歷史上許多成功的合作案例,通過各方的專長和資源的合理交換,最終實現了共同的目標和繁榮。

通功易事-成語圖片

通功易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