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於事

成語拼音

rén fú yú shì

人浮於事成語解釋

浮:超過。原指人的才德高過所得俸祿的等級。後指工作中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典故出處

《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戴聖在《禮記》中講述才能與俸祿的關係:俸祿和職位超過自己的能力和貢獻,那就類似貪污;自己的勇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近似於廉潔。因此君子寧肯讓自己浮於俸祿之上,也不願讓俸祿浮於自己能力之上。

成語造句

在那家公司裏,存在着嚴重的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多員工沒有明確的職責,導致工作效率極其低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段時期社會看似繁榮,實則隱藏着諸多問題。 這個國家的官場逐漸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由於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官員選拔機制,許多人通過各種關係進入了官府任職。一時間,官府中人員衆多,然而真正辦實事、有才能的人卻並不多。 其中有一位官員叫李源,他原本是滿懷壯志進入仕途,想要有所作爲。但他很快就發現,周圍的同事們大多隻是在混日子,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處理一些表面事務,而對於真正關乎百姓福祉的重要問題卻常常敷衍了事。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人浮於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些重大的決策因爲衆人相互推諉、扯皮而遲遲無法落實,百姓的訴求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國家的發展漸漸陷入停滯,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 李源看到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多次向上面進言,希望能夠改革這種不合理的狀況,選拔真正有能力的人來擔任重要職務。然而,他的聲音卻被淹沒在了衆多無所事事的官員的嘈雜聲中。 在一次朝廷的會議上,李源再次鼓起勇氣站出來,痛心疾首地指出當前人浮於事的嚴重性。他引用歷史上那些因爲官員不作爲而導致國家衰落的例子,懇請大家重視起來。他說:“昔日有朝代因官員冗雜、人浮於事,最終走向衰敗。我們如今若不及時改變,必定重蹈覆轍啊!” 然而,他的話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些習慣了安逸、不思進取的官員們根本不願意改變現狀,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最終,這個國家因爲內部的種種問題而陷入了困境,百姓生活困苦,社會動盪不安。而那些曾經人浮於事的官員們,也在這場危機中嚐到了苦果。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浮於事所帶來的危害。當一個組織或社會中充斥着大量不稱職、不作爲的人員時,必然會導致效率低下、發展停滯,甚至會引發嚴重的危機。只有真正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讓有能力、有擔當的人發揮作用,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人浮於事-成語圖片

人浮於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