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

成語拼音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三思而後行成語解釋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典故出處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仁政,在魯國碰壁後,他在離開衛國的途中總結在魯國的經驗時,對他的女婿公冶長及子貢等人說:“魯國執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處事不衝動,三思而後行。”弟子們趕緊把他的言語進行記錄。

成語造句

在做重要決定之前,我們一定要認真思考各種因素,不能盲目衝動,要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做到三思而後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季文子以謹慎小心著稱。 季文子在處理政務和日常生活中,總是反覆思考、權衡利弊後纔會採取行動。有一次,季文子想要讓自己的家臣去購置一些珍貴的物品,他並沒有立刻下達命令,而是先思考這樣做的後果。他考慮到購買這些物品可能會花費大量的錢財,而這些錢財是否應該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他又想到如果因爲這次採購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爭議該如何應對。經過深思熟慮後,季文子最終決定放棄這次採購,選擇了更爲穩妥的方式來處理相關事務。 還有一次,魯國面臨着一個重要的決策,關於是否要與鄰國結盟。季文子深知這個決策的重要性,關係到魯國的未來和百姓的福祉。他沒有輕易地附和他人的意見,而是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各種可能的情況。他研究了鄰國的實力、意圖以及結盟後可能帶來的好處和風險。他還廣泛徵求了其他大臣和有識之士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經過多日的思考和權衡,季文子才最終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爲魯國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季文子的這種行事風格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有人認爲他過於謹慎,有時會錯失一些機會。然而,季文子卻認爲,謹慎行事總比魯莽行事要好得多。他常常引用古人的話:“欲速則不達。”他深知,只有經過深思熟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和損失。 隨着時間的推移,季文子的謹慎和三思而後行的品質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尊重。他的事蹟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孔子聽聞季文子的事蹟後,也對他的這種品質讚賞有加。孔子認爲,一個有智慧的人在行動之前,應該像季文子一樣,認真思考、權衡利弊,而不是盲目地行動。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因爲沒有做到三思而後行而遭遇了失敗和挫折。而那些能夠像季文子一樣謹慎行事的人,則往往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立足,取得成功。正如古人所說:“謀定而後動。”只有在經過充分的思考和準備後,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季文子的這種精神。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當我們面臨重要的決策時,不要急於行動,而是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各種可能的後果和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三思而後行-成語圖片

三思而後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