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

成語拼音

sān cùn zhī shé

三寸之舌成語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典故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成語典故

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劉邦稱帝之後,想封張良爲“留侯”,張良想出家當道士說:“我憑着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成語造句

他憑藉着自己的三寸之舌,成功地說服了衆人支持他的方案。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儀的人。他出身貧寒,但卻擁有非凡的智慧和口才。 張儀起初四處遊歷,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一次,他來到了楚國,本想在楚國有所作爲,卻遭到了楚國令尹的誣陷,被打得遍體鱗傷。然而,這並沒有磨滅張儀的志向。 後來,張儀得到了秦國的重視,進入秦國爲官。當時,各國之間紛爭不斷,都在爲了各自的利益而爭鬥。秦國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張儀便憑藉着自己的“三寸之舌”,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他前往魏國,憑藉着他的口才和對局勢的精準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魏國與秦國交好。接着,他又出使其他各國,在各種複雜的政治局面中周旋。 有一次,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齊國和楚國聯盟。張儀便主動請纓,前往楚國。他見到了楚王,用花言巧語迷惑楚王,聲稱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會割讓大片土地給楚國。楚王被張儀的話語所打動,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毅然與齊國斷交。然而,當楚國派人去秦國索要土地時,張儀卻矢口否認曾經的承諾,楚王這才意識到自己上了當。 張儀就是這樣,憑藉着他的那張三寸不爛之舌,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爲秦國謀取了諸多利益。他的言辭或犀利如劍,或婉轉如流,總能巧妙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歷史的記載中,張儀的事蹟被廣爲傳頌。他的三寸之舌不僅讓他自己聲名遠揚,也爲秦國的崛起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口才和智慧在政治和外交中的巨大力量。儘管他的手段有時被人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傑出人物,用他獨特的方式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寸之舌-成語圖片

三寸之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