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成語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三思而行成語解釋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典故出處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文子爲人謹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慮以後才決定做與不做。孔子都不贊同他的觀點,認爲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會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過看問題應該是一分爲二,客觀地分析問題。

成語造句

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認真思考,切不可盲目衝動,一定要做到三思而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季文子以謹慎多慮而聞名。 季文子在處理政務和各種事務時,總是會反覆思考,權衡利弊,絕不輕易做出決定。有一次,魯國準備與他國結盟,季文子負責談判相關事宜。在談判之前,他對這次結盟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他不僅考慮到當前兩國的關係和利益,還仔細研究了結盟後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他的屬下們見他長時間不做出決定,有些着急,紛紛勸說他趕快行動。但季文子不爲所動,依舊認真思考着每一個細節。 他說:“此事關乎國家的未來和百姓的福祉,豈能草率行事?必須要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到所有可能的後果,方可做出決策。”就這樣,他又思考了數日,綜合了各種因素,最終才制定出了一個較爲完善的結盟方案。 季文子的這種行事風格雖然有時候會顯得有些拖沓,但卻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和麻煩。魯國在他的治理下,一直保持着相對穩定的發展。 正如《論語》中所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聽聞季文子的事蹟後,評價說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季文子的謹慎態度。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的“三思而行”爲魯國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需要這種“三思而行”的精神。面對重要的決策,我們不能僅憑一時衝動或者盲目跟從他人,而應該像季文子一樣,仔細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利弊得失,綜合各種因素後再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輕率而導致的失敗和遺憾,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三思而行-成語圖片

三思而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