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其肱
成語拼音
- sān zhé qí gōng
三折其肱成語解釋
- 肱:手臂。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後比喻對某事閱歷多,自能造詣精深
典故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爲良醫。”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晉國內部範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準備起兵攻打晉定公,很多人認爲晉定公又要失敗,有人認爲範氏起兵屬於反叛行爲,民衆不會支持的,再說晉定公已經屢戰屢敗,只要好好總結經驗,就像三折肱爲良醫一樣,不會失敗的。
成語造句
- 他經過多次失敗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所謂三折其肱,現在處理事情變得十分得心應手。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範宣子。範宣子是晉國的一位權臣,他擁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權力。
範宣子執政期間,晉國國內局勢複雜多變。有一次,晉國面臨着一個重大的決策,關乎國家的未來走向。範宣子爲此感到十分苦惱,他召集了衆多大臣前來商議,但衆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始終未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在這些大臣之中,有一個名叫叔虎的人。叔虎平時足智多謀,且有着豐富的經驗和見識。他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和各種利弊因素,然後向範宣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範宣子聽完叔虎的話後,覺得十分有道理,心中豁然開朗。於是,他決定採納叔虎的建議,按照叔虎所說的去做。最終,晉國成功地度過了這次難關,國家的發展也步入了正軌。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後來,叔虎因爲一些其他的事情得罪了範宣子,範宣子一怒之下,想要處死叔虎。其他大臣們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爲叔虎求情,他們認爲叔虎曾經爲晉國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不應該就這樣被處死。
在衆多求情的大臣之中,有一個名叫羊舌鮒的人。羊舌鮒深知叔虎的才能和價值,他極力勸說範宣子放過叔虎。羊舌鮒對範宣子說:“大人,叔虎曾經多次爲晉國出謀劃策,幫助晉國解決了很多難題。就如同一個人多次折斷手臂,經過多次治療後就會成爲良醫。叔虎他經歷過這麼多事情,必然有着獨特的見解和智慧,我們不能輕易地就將他處死啊。”
範宣子聽了羊舌鮒的話,心中有所動搖。他開始重新審視叔虎的事情,思考叔虎的功與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範宣子最終決定饒過叔虎。
從此,叔虎對羊舌鮒心懷感激,他更加努力地爲晉國效力。而“三折其肱”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要善於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不斷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從容應對,做出正確的決策。就像叔虎一樣,雖然經歷了波折,但最終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爲國家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三折其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