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情上達

成語拼音

xià qíng shàng dá

下情上達成語解釋

謂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於上。

典故出處

語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成語典故

可是唐代中葉以後,這個尺度似乎已經暗地裏獨立運用,這已經不是上德化下的尺度,而是下情上達的尺度了。★朱自清《文學的標準與尺度》

成語造句

政府積極構建溝通渠道,確保民衆的意見和需求能夠順利地下情上達,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政治的清明與否常常決定着國家的興衰和百姓的福祉。 在這個王朝的初期,統治者勵精圖治,廣開言路,渴望能聽到來自民間的真實聲音,以實現下情上達。 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地方官員,他深知自己肩負着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和真實情況的重任。李賢所管轄的地區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農田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流離失所。他心急如焚,立刻寫下詳細的奏摺,將災情如實稟報給朝廷,希望朝廷能夠儘快撥發救濟糧款,拯救受災的百姓。 然而,在奏摺上傳的過程中,卻遇到了重重阻礙。朝廷中的一些官員,爲了保住自己的政績和地位,故意隱瞞災情,對李賢的奏摺百般阻撓。他們擔心災情上報會影響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會被降罪問責。 但是,李賢並未因此退縮。他深知“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道理,決定親自前往京城,面見皇帝。歷經千辛萬苦,李賢終於見到了皇帝。他慷慨陳詞,將災區的慘狀一一描述,聲淚俱下。皇帝聽聞後大爲震驚,立刻下令調查此事。 經過一番查證,皇帝終於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對那些隱瞞災情的官員予以嚴懲,並迅速安排救災事宜。百姓們得到了救助,對皇帝和李賢感恩戴德。 正是因爲李賢這樣正直勇敢的官員,不畏懼艱難險阻,堅持讓下情上達,才使得朝廷能夠及時瞭解民間的真實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下情上達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至關重要。只有讓統治者瞭解百姓的真實情況和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國情、順應民心的政策,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下情上達-成語圖片

下情上達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