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草廬

成語拼音

sān gù cǎo lú

三顧草廬成語解釋

劉備爲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臥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成語造句

一位年輕人爲了求得一位老藝術家的指導,多次拜訪,可謂是三顧草廬,最終他的誠意打動了老藝術家,老藝術家答應傳授技藝給他。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天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劉備,一位胸懷大志的英雄,一心想要恢復漢室,成就一番大業。 當時,有一位智謀超羣的隱士名叫諸葛亮,他居住在隆中,才華橫溢卻隱居不出。劉備聽聞了諸葛亮的名聲,深知此人有着非凡的才能,若能得到他的輔佐,自己的大業必將如虎添翼。 於是,劉備帶着關羽、張飛第一次踏上了拜訪諸葛亮的路途。他們滿懷期待地來到諸葛亮的住處,然而卻遺憾地得知諸葛亮外出遊歷,並不在家。劉備雖然有些失望,但並沒有放棄,他決定改日再來。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第二次帶着他的兩位兄弟前往隆中。這次,他們依然沒能見到諸葛亮,只見到了諸葛亮的書童。書童告知他們諸葛亮被朋友邀請走了,短時間內可能回不來。張飛有些不耐煩了,他抱怨道:“大哥,這諸葛亮也太難見了,我們何必如此執着。”劉備卻嚴肅地說:“此人乃大才,若能得之,何愁大業不成,我們必須要有誠意。”關羽也贊同劉備的想法,三人便又回去了。 又過了些日子,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此時正值隆冬,寒風凜冽,大雪紛飛。關羽和張飛都勸劉備等天氣好些再去,可劉備心意已決。他們三人冒着嚴寒,艱難地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這次,他們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與劉備在草廬中暢談天下局勢。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併爲劉備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構想。劉備聽得如癡如醉,他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見劉備如此真誠,又有着遠大的抱負和堅定的信念,便欣然答應。 從此,劉備有了諸葛亮這位得力的軍師,如魚得水。他們攜手並肩,爲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而努力奮鬥。而“三顧草廬”的故事也成爲了千古佳話,流傳後世。這個故事體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以及他對人才的尊重和珍惜。正如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劉備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精神,才能招攬到衆多賢才,最終在亂世中崛起,建立蜀漢政權。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怕困難和挫折,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三顧草廬-成語圖片

三顧草廬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