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成語拼音
- sì shì ér fēi
似是而非成語解釋
- 似:象;是:對;非:不對。好象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典故出處
- 《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莊子帶學生遊學各地,見伐木工人砍樹問爲什麼不去砍大樹,工人說因爲它已沒有用處了。到了朋友家,僕人問殺雞的事,主人說殺不會打鳴的雞。莊子對學生說:“應該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似是而非,這樣才誰也抓不住把柄。”。
成語造句
- 很多觀點乍一看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它們似是而非,需要我們認真辨別。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子虛的人。子虛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各種學說和觀點也層出不窮。
子虛自幼聰慧,對各種知識都有着濃厚的興趣。他遊歷各國,廣泛結交學者和賢達,不斷汲取着各種思想和智慧。
一次,子虛在一個國家遇到了一位學者,這位學者提出了一種看似非常合理的治國理念。他滔滔不絕地闡述着自己的觀點,引經據典,讓人一時間覺得這確實是解決國家問題的良策。子虛聽後,心中也有些動搖,覺得這個理念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子虛並沒有立刻盲目地接受。他靜下心來,仔細地思考和分析這個理念。他開始查閱各種歷史典籍,尋找類似的案例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子虛發現這個看似完美的治國理念其實存在着一些潛在的問題和漏洞。
他意識到,這個理念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結果。表面上看,它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引發更多的麻煩和危機。
子虛決定不被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迷惑,他堅持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他繼續遊歷,不斷地探索和尋找真正適合國家發展的道路。
在另一個國家,子虛又遇到了一種新的學說。這種學說同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許多人都對其深信不疑。但子虛沒有被表象所矇蔽,他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去分析和研究。他發現,這種學說中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地方。
子虛勇敢地站出來,指出了這些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他的行爲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和質疑,但子虛毫不退縮。他堅信,只有通過不斷地辨析和思考,才能找到真正正確的道路。
隨着時間的推移,子虛的見識和智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他的經歷也讓他明白,在面對各種複雜的觀點和學說時,不能輕易地被表面的合理性所迷惑,而要深入地去探究和分析,以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誤導。
在那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子虛以他的智慧和勇氣,爲人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的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似是而非的表象所迷惑,努力去追尋真理和本質。
似是而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