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風敗俗

成語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傷風敗俗成語解釋

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

典故出處

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成語典故

傷風敗俗出處唐 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釋義“傷”損傷。“敗”敗壞,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爲。故事唐憲宗時,佛教盛行,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喫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卻悲慘死去。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捨,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成語造句

他的行爲簡直令人不恥,在大庭廣衆之下做出那樣傷風敗俗的事情,嚴重違背了公序良俗和道德規範。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村子裏的人們大多善良淳樸,過着簡單而平靜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村子裏來了一個行爲怪異的人。他穿着奇裝異服,舉止輕佻,言語粗俗。他常常在村子裏大聲喧譁,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舉動。這個人的出現,打破了村子原本的安寧。 他在公共場合毫不顧忌地做出一些有傷風化的行爲,比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甚至還會對路過的女子言語輕薄。村民們對他的這些行爲感到十分反感和厭惡,但他卻不以爲意,依舊我行我素。 漸漸地,這個人的行爲影響到了村子裏的一些年輕人。他們覺得這個人的行爲很新奇,很有個性,於是開始模仿他的一舉一動。他們也開始穿着怪異的服裝,學着說一些粗俗的話語,甚至開始做出一些違背道德規範的事情。 村子裏的風氣就這樣被一點點地敗壞了。原本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氛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爭吵、混亂和不道德的行爲。 村裏的一些長者看到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他們意識到,如果再不採取行動,這個村子將會陷入混亂和墮落之中。於是,他們決定召集全體村民,共同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村民大會上,長者們引經據典,講述了歷史上那些因爲傷風敗俗而導致國家衰敗、社會動盪的例子。他們強調,良好的風俗和道德是一個村莊、一個社會能夠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如果任由這種不良風氣蔓延,那麼最終受苦的將是每一個村民。 村民們聽了長者們的話,紛紛表示贊同。他們決定一起行動起來,抵制這個不良之人的行爲,同時教育那些被他影響的年輕人,讓他們重新回到正道上來。 經過大家的努力,那個不良之人最終被趕出了村子。而那些受到他影響的年輕人,也在大家的教育和引導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逐漸改正了自己的行爲。 村子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和祥和,人們重新過上了和睦、有序的生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傷風敗俗的行爲不僅會對個人造成負面影響,還會破壞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秩序。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爲規範,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傷風敗俗-成語圖片

傷風敗俗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