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均力敵

成語拼音

shì jūn lì dí

勢均力敵成語解釋

均:平;敵:相當。雙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典故出處

《南史·劉穆之傳》:“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期,王安石推行新法,呂惠卿極力巴結他,幫助推行新法,參與有關重要的變革措施,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呂惠卿鼓動王安石倡導暴虐的政策。王安石被罷相時,呂惠卿與他勢均力敵,就想方設法傾軋與陷害他。

成語造句

在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呈現出勢均力敵的態勢,競爭十分激烈。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關於兩個國家激烈爭鬥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國家,分別是甲國和乙國。甲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繁榮的經濟,其國王雄才大略,治國有方;乙國也不甘示弱,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國家的政治制度十分完善。 隨着時間的推移,兩國因爲領土和資源的問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摩擦。終於有一天,矛盾徹底激化,戰爭一觸即發。 甲國國王迅速集結了大批精銳部隊,準備向乙國發起進攻。乙國也毫不退縮,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積極備戰。當戰爭真正打響後,雙方在戰場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甲國憑藉着強大的兵力和先進的武器,一開始佔據了上風;然而,乙國的士兵們憑藉着頑強的鬥志和出色的戰術,逐漸穩住了陣腳。 這場戰爭持續了很久,雙方互有勝負,誰也無法徹底擊敗對方。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兩國依然僵持不下。甲國的國王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雙方都陷入無盡的痛苦和損失之中。乙國的國王也有着同樣的想法,他們都明白,彼此的實力相當,誰也無法輕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於是,經過多次談判和協商,兩國最終決定休戰。他們意識到,繼續爭鬥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有通過和平的方式,才能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 從那以後,甲國和乙國雖然偶爾還會有一些小摩擦,但再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他們開始相互交流、合作,共同發展。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在某些情況下,當雙方實力“勢均力敵”時,戰爭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只有通過和平、協商和合作,才能實現共贏的局面。就如同歷史上許多類似的情況一樣,當雙方力量均衡時,智慧的選擇往往是尋求和平共處的途徑,以避免兩敗俱傷的結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競爭和對抗,當我們面對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對手時,也應該學會以理性和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共同追求更好的未來。

勢均力敵-成語圖片

勢均力敵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