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成語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十面埋伏成語解釋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典故出處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爲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成語造句

在那片危機四伏的森林中,他彷彿置身於十面埋伏之中,每一步都需格外謹慎。

成語故事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當時,劉邦和項羽的爭鬥已進入到關鍵階段。劉邦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準備對項羽發動一場決定性的進攻。項羽的楚軍雖然勇猛,但在長期的戰爭中也逐漸疲憊和削弱。 劉邦的大軍悄悄地在項羽可能經過的地方設下了層層埋伏。這裏地形複雜,山林茂密,非常適合隱藏兵力。 當項羽率領楚軍進入這片區域時,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已經悄然臨近。劉邦一聲令下,各處伏兵四起,喊殺聲震天動地。楚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 項羽奮力指揮楚軍抵抗,但四面八方都是劉邦的軍隊,他們彷彿陷入了一個無法逃脫的陷阱。劉邦的士兵們如潮水般涌來,不斷地衝擊着楚軍的防線。 項羽看着自己的士兵們一個個倒下,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意識到,這次自己可能真的陷入了絕境。然而,項羽畢竟是一代豪傑,他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帶領着殘餘的楚軍拼死突圍。 經過一番浴血奮戰,項羽終於突出了重圍,但他的楚軍已經損失慘重。這場戰役,讓項羽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也爲劉邦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之戰,它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謀略的重要性。劉邦通過巧妙的佈局和果斷的行動,成功地給予了項羽沉重的打擊,從此改變了楚漢相爭的局勢。而“十面埋伏”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形勢極其危急,四面受敵,陷入重重包圍之中。

十面埋伏-成語圖片

十面埋伏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