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成語拼音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成語解釋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成語典故

持堅無術,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彪之謂也。★《北史·韓麒麟等傳論》

成語造句

想要實現夢想,就不能半途而廢,要知道行百里者半於九十,越接近成功越需要堅持和努力。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都生動地詮釋了“行百里者半於九十”這一深刻的道理。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有了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而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中,秦國起初佔據了上風,趙國則損兵折將,形勢危急。 趙國派出老將廉頗駐守長平,廉頗深知秦軍銳不可當,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試圖拖垮秦軍。秦軍久攻不下,糧草補給也出現了問題,士氣逐漸低落。 這時,秦國使用反間計,讓趙王撤下廉頗,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上任後,急於求勝,貿然出兵進攻秦軍。 秦軍將領白起佯裝敗退,誘敵深入,然後將趙括的軍隊分割包圍。趙括的軍隊被困四十多天,彈盡糧絕。最終,趙括在突圍中被殺,四十多萬趙軍投降後被秦軍坑殺。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的統一之路看似一片坦途。然而,在接下來攻打邯鄲的戰役中,秦國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 趙國上下同仇敵愾,拼死抵抗。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楚國春申君也派兵相助。秦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秦國本以爲在長平之戰大獲全勝後,統一六國指日可待,但卻在邯鄲之戰中受挫。這正是因爲他們沒有意識到“行百里者半於九十”。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但要真正實現統一大業,後續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一個學生爲了考取理想的大學,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在臨近高考時卻放鬆了警惕,結果名落孫山;一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難,企業逐漸走上正軌,但在即將取得巨大成功時,因爲驕傲自滿或者決策失誤,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明白,越是接近成功,就越不能掉以輕心,要始終保持警惕和努力,因爲“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成語圖片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