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
成語拼音
- shī zhī dōng yú
失之東隅成語解釋
- 東隅:日出的地方。比喻這個時候遭到損失或失敗。
典故出處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成語典故
-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大將馮異與鄧禹去圍剿赤眉農民起義軍,鄧禹與義軍交戰後不幸損兵折將,馮異命令部隊加強防禦,收攏潰散的散兵,同時派軍裝成赤眉軍打入其內部,結果大獲全勝。朝廷下文書表彰他們的戰鬥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成語造句
- 雖然他在這次競爭中失之東隅,但他沒有氣餒,相信他通過努力一定會收之桑榆。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馮異。馮異爲人謙遜,作戰勇猛,爲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
建武三年,劉秀親率大軍前往宜陽,征討赤眉軍。劉秀派遣大將鄧禹等人率軍在前面先行,自己則帶領主力部隊隨後跟進。當時,赤眉軍在華陰一帶與鄧禹的軍隊交戰,鄧禹因爲輕敵而遭遇失敗。劉秀得知後,急忙率領大軍趕到華陰,與赤眉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在戰鬥中,馮異表現得非常英勇,他率領軍隊奮勇殺敵,多次擊敗赤眉軍。然而,由於赤眉軍的兵力衆多,劉秀的軍隊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在關鍵時刻,劉秀決定改變戰術,他命令馮異帶領一部分軍隊繞到赤眉軍的後方,切斷他們的退路。馮異接到命令後,立刻率領軍隊出發,經過一番艱苦的行軍,終於成功地繞到了赤眉軍的後方。
赤眉軍發現自己的退路被切斷後,頓時陷入了恐慌之中。他們急忙組織軍隊進行反擊,試圖突破馮異的防線。然而,馮異早有準備,他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多次打退了赤眉軍的進攻。最終,赤眉軍在劉秀和馮異的前後夾擊下,徹底失敗。
劉秀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他對馮異的表現非常滿意。在慶功宴上,劉秀對馮異說:“你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得非常出色,雖然一開始我們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雖然在東部失去了一些機會,但在西部卻收穫了更大的成功。”
從此以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比喻在某個方面遭受了損失,但在另一個方面卻獲得了補償或成功。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要灰心喪氣,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夠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同時,它也提醒我們要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總結經驗,以便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更加順利地取得成功。
失之東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