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蕕同器

成語拼音

xūn yóu tóng qì

薰蕕同器成語解釋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典故出處

《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成語典故

現自國民黨議員奉令取消以來,去者得避害馬敗羣之謗,留者仍蒙薰蕕同器之嫌。★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

成語造句

社會複雜,有時好人與壞人混雜一處,真可謂薰蕕同器,讓我們難以分辨。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見證了“薰蕕同器”這一現象所帶來的混亂與悲哀。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一位英明的君主剛剛離世,新君繼位。新君年輕且缺乏經驗,在選擇臣子時未能明辨忠奸。 朝中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爲人正直,心繫國家,一心爲百姓謀福祉,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然而,同時也有一位名叫趙高的臣子,他心懷叵測,巧言令色,只爲謀取個人的榮華富貴。 趙高善於揣摩新君的心思,常常以花言巧語迎合君主,從而獲得了新君的寵信。而李賢則直言進諫,有時甚至會觸怒新君。 漸漸地,趙高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拉攏了一批同樣心術不正的官員,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而李賢等忠臣則被逐漸排擠,他們的忠言被視爲逆耳之語。 國家面臨着重大決策之時,李賢主張節儉開支,用於加強國防和改善民生。而趙高卻鼓動新君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以滿足個人的虛榮心。 由於新君被趙高的讒言所迷惑,最終採納了趙高的建議,導致國家財政虧空,百姓生活困苦。 在對外戰爭中,李賢力主加強軍事訓練,選拔良將抵禦外敵。趙高卻暗中收受敵國賄賂,主張求和,使得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 一時間,朝中烏煙瘴氣,正義之士被打壓,奸佞之徒橫行霸道。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在旦夕。 直到有一天,敵國再次入侵,國家軍隊節節敗退,百姓流離失所。新君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惜爲時已晚。 這個國家的興衰,正是“薰蕕同器”所導致的惡果。趙高這樣的惡人如同臭草,李賢這樣的忠臣如同香草,二者同處朝堂,最終使得國家陷入了災難之中。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在用人和處事時,必須明辨是非,絕不能讓香草與臭草共處,否則必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薰蕕同器-成語圖片

薰蕕同器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