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義

成語拼音

yán bù jí yì

言不及義成語解釋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典故出處

《論語·魏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成語典故

真所謂言不及義”,那裏有好事情串出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成語造句

他與人交談時常常東拉西扯,內容空洞,讓人感覺言不及義。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子虛的書生。子虛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但他自幼聰慧,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和追求。 子虛憑藉着自己的努力,熟讀各種經典書籍,心中懷揣着遠大的抱負,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才學在亂世中謀得一份功名,爲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 然而,子虛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陷入了一個困境。他喜歡結交各方朋友,參與各種聚會和討論。在這些場合中,他總是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看似能言善辯,可實際上卻常常偏離主題,所說的話大多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意義。 有一次,子虛參加了一個文人雅士的聚會。衆人圍繞着當下國家的局勢和治理之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革建議,有人分析了各國的利弊得失。而子虛呢,他一開口便是長篇大論,從天文地理談到人間百態,從古代聖王的事蹟扯到市井百姓的瑣碎生活,看似旁徵博引,實則言不及義。 起初,大家還耐心傾聽,可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子虛所說的話與當下討論的主題毫無關聯,對解決實際問題毫無幫助。 一位年長的學者忍不住打斷了子虛的話,說道:“年輕人,我們在此討論的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問題,需要的是切中要害、有的放矢的見解,而非你這般漫無邊際、言不及義的空談。”子虛頓時面紅耳赤,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此後,子虛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口若懸河地說一些空洞無物的話,而是能夠在關鍵的時刻,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觀點和建議。 經過一番刻苦的學習和自我修煉,子虛終於改掉了言不及義的毛病。他再次參與各種討論時,能夠緊扣主題,發表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最終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和謀士,爲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交流和表達時,我們要注重內容的質量和意義,避免言不及義,只有這樣,我們的話語纔能有分量,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言不及義-成語圖片

言不及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