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無信

成語拼音

yán ér wú xìn

言而無信成語解釋

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典故出處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爲言?”

成語典故

老孫若不與你,恐人說我言而無信。★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之前答應得好好的,事到臨頭卻變卦,這種行爲實在是令人不恥,完全就是言而無信。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名叫鄭莊公的君主,他統領着鄭國,起初與鄰國衛國建立了友好的聯盟。雙方約定,在面對外部威脅時互相支援,共同維護彼此的安全和利益。 然而,風雲突變。衛國突然遭遇了來自其他強國的軍事壓力,形勢危急。衛國按照之前的約定,向鄭國請求援助。可鄭莊公卻在這個關鍵時刻,爲了自身的利益權衡,選擇了背棄承諾,對衛國的求救置之不理。 鄭國的大臣們紛紛進諫,提醒鄭莊公言出必行,不可言而無信,否則會有損鄭國的聲譽和威望,日後在諸侯之間難以立足。但鄭莊公一意孤行,堅持不出兵相助。 不久之後,鄭國也陷入了困境。當鄭莊公向其他諸侯國尋求幫助時,卻無一國願意伸出援手。各國君主皆指責鄭莊公言而無信,不值得信任。鄭國因此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國內也因爲鄭莊公的失信之舉而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回顧歷史,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爲商鞅“徙木立信”,讓百姓相信了他的承諾。而鄭莊公卻因言而無信,自食惡果。這也讓後人明白,誠信乃立人立國之本。一個人若言而無信,終將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一個國家若言而無信,必將在國際舞臺上失去地位和尊嚴。我們應以此爲鑑,時刻秉持誠信之道,言出必行,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賴,成就一番事業。

言而無信-成語圖片

言而無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