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接踵
成語拼音
- bǐ jiān jiē zhǒng
比肩接踵成語解釋
- 猶比肩繼踵。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
典故出處
- 清·戴名世《序》:“其間名臣巨儒、魁奇俊偉豪傑不羣之士,比肩接踵而出。”又《序》:“天下之謬悠庸爛者,比肩接踵,不可勝數。”
成語典故
- 楚靈王知道晏嬰長得矮小,就和大臣們定計,想戲辱他。 晏嬰到了楚國郢都,可是城門緊閉。一個楚國的衛兵把晏嬰領到一扇新開的小門前,請他從小門進城。晏嬰冷笑一聲,說:“這是狗洞,出使狗國從這兒進;我出使楚國,怎能從這裏進!”楚靈王反被晏子戲辱,只得大開城門,迎晏嬰進城。 楚靈王還想戲弄晏嬰,在接見時,第一句話就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大聲回答:“我國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麼說沒有人?”楚靈王笑着說:“既然有人,爲什麼叫你這個矮子出使我國呢?”晏嬰嘆口氣說:“我國那些體面能幹的使臣,到有賢君的國家去了。”晏嬰加重語氣說:“像我這樣無用的人,只好來見你了。” “比肩接踵”成語由此而來。肩並肩,腳尖靠着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成語造句
- 集市上人頭攢動,人們比肩接踵,十分熱鬧。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鄭國的都城十分繁華熱鬧,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不絕。
有一天,鄭國要舉行一個盛大的慶典活動,消息一經傳出,吸引了周邊許多地方的人們前來。慶典的這一天,鄭國都城的街道上擠滿了人,大家都懷着興奮和期待的心情。
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有附近的百姓,有遠方趕來的商人,還有一些前來遊玩的文人雅士。街道上的人羣密密麻麻,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縫隙,大家比肩接踵,行動都變得有些困難。
在人羣中,有一位年輕的書生,他原本是想來看看熱鬧,增長一些見識。但他發現自己被擠在人羣中幾乎無法動彈,想要向前走一步都十分艱難。他看着周圍比肩接踵的人們,心中既驚訝又感慨。
隨着慶典的進行,人羣更加擁擠了。有些人被擠得滿頭大汗,有些人甚至鞋子都被擠掉了。但是大家都沒有抱怨,因爲他們都被慶典的歡樂氛圍所感染。
這位書生在人羣中艱難地移動着,他開始思考,如此衆多的人聚集在一起,雖然展現了國家的繁榮,但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他想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僅是表面的熱鬧和繁華,還需要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以避免出現過度擁擠和混亂的情況。
當慶典結束後,書生回到家中,將自己在人羣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記錄了下來。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思考,能夠引起人們對於國家治理和社會秩序的重視。
而“比肩接踵”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就如同鄭國都城那次慶典上擁擠的人羣一般。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人多的場合時要注意秩序和安全,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國家的繁榮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不能僅僅追求表面的熱鬧和繁華。正如《禮記》中所記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繁華熱鬧之中,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思考。
比肩接踵-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