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人利己

成語拼音

sǔn rén lì jǐ

損人利己成語解釋

損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好處。

典故出處

《舊唐書·陸象先傳》:“爲政者理則可矣,何必嚴刑樹威。損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陸象先少年志高,才華出衆,得到當時吏部侍郎吉頊的賞識,評價他爲“才望高雅”,推薦他擔任洛陽尉。陸象先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爲官廉正,不喜歡趨炎附勢,也不損人利己,深受皇帝的器重,功勞卓著。

成語造句

他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常常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種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李三的人。他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裏,平日裏好喫懶做,總想着不勞而獲。 有一次,村莊遭遇了一場旱災,莊稼收成大減,村民們都面臨着糧食短缺的困境。大家齊心協力,互相幫助,一同想辦法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然而,李三卻動起了歪腦筋。 他看到隔壁鄰居家還有一些存糧,便趁着夜色偷偷潛入鄰居家,偷走了一部分糧食。鄰居發現糧食丟失後,十分着急和痛心,但又不知道是誰幹的。李三卻暗自得意,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 隨着旱災的持續,村裏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李三不僅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爲,反而變本加厲。他又去偷其他村民的財物,完全不顧他人的死活。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位智者。智者聽聞了村裏發生的這些事情,他決定要找出這個損人利己的人。智者通過觀察和詢問,很快就鎖定了李三。智者把李三叫到衆人面前,當着大家的面揭露了他的所作所爲。 村民們都對李三的行爲感到憤怒和失望,紛紛指責他。智者語重心長地對李三說:“你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爲,看似一時得利,實則害人害己。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春秋時期的豎刁,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惜自殘身體去討好齊桓公,最終卻導致齊國大亂。你如今的所作所爲,與他又有何異?” 李三聽了智者的話,羞愧難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跪地求饒。智者看着他說:“你若真心悔改,就應該向大家道歉,並努力彌補自己的過錯。” 從那以後,李三開始改變自己,他努力勞作,不再偷奸耍滑,並且主動幫助其他村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於重新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損人利己的行爲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秉持着善良和公正的原則,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損人利己-成語圖片

損人利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