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過飾非

成語拼音

yǎn guò shì fēi

掩過飾非成語解釋

猶言文過飾非。掩飾過失、錯誤。

典故出處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他們想佔有一切,他們的手不用以創造,而用以掩過飾非。”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犯了錯誤,不僅沒有承認,反而試圖掩過飾非,結果讓情況變得更糟。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的故事令人深思,其中就有關於“掩過飾非”的一段往事。 話說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有一位官員名叫李通。李通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步入了仕途。起初,他心懷壯志,決心爲百姓謀福祉,爲國家盡忠職守。 在地方爲官時,李通政績斐然,他積極推行改革,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興修水利,使得當地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他的名聲漸漸傳遍了整個地區,朝廷也對他讚賞有加,將他提拔到了京城爲官。 然而,隨着權力的增大,李通逐漸迷失了自我。在京城的官場中,他開始結交權貴,參與派系鬥爭。一次,朝廷撥下一筆救災的款項,用於賑濟遭受洪災的地區。李通負責這筆款項的分發,可他卻被利益矇蔽了雙眼,私自挪用了部分款項,用於賄賂朝中的高官,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不久之後,此事被一位正直的官員察覺,並向朝廷告發。李通得知後,非但沒有悔改之意,反而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錯。他先是編造各種謊言,試圖混淆視聽,把責任推到下屬身上。接着,又利用自己在朝中的關係網,打壓那位告發他的官員。 面對朝廷的調查,李通更是百般狡辯,企圖掩過飾非。他在朝堂上慷慨陳詞,聲稱自己一心爲公,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國家和百姓。但事實終究是無法被掩蓋的,朝廷經過深入調查,掌握了確鑿的證據,最終將李通繩之以法。 李通的故事令人惋惜,他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卻因爲無法正視自己的過錯,企圖掩過飾非,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錯誤,一味地掩過飾非,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 正如古人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過錯,及時糾正,才能避免重蹈李通的覆轍,走向真正的成功與光明。

掩過飾非-成語圖片

掩過飾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