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旗息鼓

成語拼音

yǎn qí xī gǔ

掩旗息鼓成語解釋

①捲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典故出處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成語典故

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去。★《紅樓夢》第六二回

成語造句

戰鬥進行到關鍵時刻,敵人卻突然沒了動靜,似乎想要掩旗息鼓,我方戰士不敢掉以輕心,依舊嚴陣以待。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兩個諸侯國常年紛爭不斷,分別是衛國和鄭國。 衛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其君主一心想要擴張領土,於是屢屢對周邊小國發起征戰。鄭國地狹人少,在軍事力量上遠遜於衛國。 這一年,衛國再次集結大軍,準備一舉攻佔鄭國。鄭國的朝堂之上,君臣們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名叫公孫僑的大臣挺身而出,他向鄭君進言道:“衛國此次來勢洶洶,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如今之計,唯有巧施謀略,方有一線生機。” 公孫僑詳細地闡述了他的計劃。他主張先派出一支小股部隊,佯裝正面迎敵,且戰且退,將衛國的大軍引入事先佈置好的山谷之中。然後,在山谷兩側埋伏精銳部隊,待衛國大軍深入,便截斷其退路,給予致命一擊。 鄭君聽後,覺得此計甚妙,便依計行事。鄭國的小股部隊在戰場上與衛國大軍相遇,象徵性地抵抗一番後,便開始撤退。衛國的將領見此情形,以爲鄭國軍隊不堪一擊,便下令全力追擊。 當衛國大軍進入山谷後,鄭國的伏兵四起,喊殺聲震天。衛國軍隊頓時陣腳大亂,首尾不能相顧。然而,衛國的將領畢竟經驗豐富,他迅速整頓軍隊,試圖突圍。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公孫僑再次獻策。他讓士兵們在山谷四周豎起鄭國的旗幟,敲響戰鼓,營造出鄭國大軍源源不斷趕來增援的假象。衛國的士兵們見此情形,心生怯意,士氣低落。 衛國的將領深知此時局勢對己方極爲不利,繼續交戰下去,恐怕會全軍覆沒。無奈之下,他只好下令撤軍。 這場戰役,鄭國以智慧和謀略成功擊退了強大的衛國。而衛國經此一役,也元氣大傷,暫時掩旗息鼓,不再輕易挑起戰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敵時,不能一味地硬拼,巧妙運用策略,有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孫子兵法所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如此,生活中的許多困難亦是如此,善於思考,靈活應對,方能化險爲夷。

掩旗息鼓-成語圖片

掩旗息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