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人耳目
成語拼音
- yǎn rén ěr mù
掩人耳目成語解釋
- 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典故出處
-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成語典故
- 必須假手他人,死於道路,方可掩人耳目。★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二回
成語造句
- 他看似在努力工作,實際上不過是在做些表面功夫掩人耳目,以掩蓋自己的錯誤。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權謀與智謀的較量層出不窮。
有一個小國,其君主名叫衛鞅。衛鞅一心想要擴張領土,增強國家的實力,但又擔心鄰國有所防備。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極爲巧妙的計策,試圖掩人耳目。
當時,衛鞅先是故意與鄰國頻繁派遣使者,互贈禮物,表現出極爲友好和睦的姿態。在兩國邊境,貿易往來也愈發頻繁,百姓們自由穿梭,一片祥和的景象。鄰國的君主和大臣們逐漸放鬆了警惕,認爲衛鞅的國家真心希望和平共處。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衛鞅的計謀。在表面的友好背後,他祕密地訓練軍隊,囤積糧草,打造兵器。他精心挑選了一批勇猛善戰的將領,對士兵們進行嚴格的訓練。
終於,時機成熟。衛鞅一聲令下,訓練有素的軍隊如猛虎出籠,迅速越過邊境,向毫無防備的鄰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鄰國的軍隊倉促應戰,完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儘管鄰國的軍民奮起抵抗,但由於事先毫無準備,最終還是無法抵擋衛鞅軍隊的強大攻勢。衛鞅成功地佔領了大片領土,實現了他擴張的野心。
衛鞅的這一計策,雖然達到了目的,但也引起了諸多爭議。有人稱讚他的智謀,認爲在戰亂紛飛的時代,爲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使用一些手段無可厚非;而另一些人則譴責他的行爲,認爲這種掩人耳目的做法違背了誠信和道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掩人耳目之策,在戰爭、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時有出現。然而,我們應當明白,這種手段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成功,但從長遠來看,真誠和信任纔是建立穩固關係、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石。只有秉持着正義和誠信,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和支持,鑄就偉大的事業。
掩人耳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