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蘊請火
成語拼音
- shù yùn qǐng huǒ
束蘊請火成語解釋
-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典故出處
- 《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
成語典故
- 從前有一個婆婆誣告兒媳偷家裏的肉,兒媳百口莫辯被婆婆趕出家門,只好去找鄰居大嬸幫助伸冤。大嬸深知她的爲人,就想出一個辦法,拿一團亂麻到那個婆婆家去借火,說是自家的狗因爲爭喫別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錯就去追兒媳回家。
成語造句
- 一個人如果總是束蘊請火,不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那麼他很難真正成長和進步。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晉國,其旁邊有一個小國叫衛國。在衛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甯戚,一個叫蘧伯玉。
甯戚很有才華和抱負,但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機會。他聽說齊桓公是一位賢明的君主,非常重視人才,於是決定前往齊國尋找機遇。他歷經艱辛,終於來到了齊國。然而,他沒有途徑能夠直接面見齊桓公,只能在城門口等待機會。
有一天,齊桓公要出城辦事,甯戚就站在路邊,敲打着牛角唱歌,希望能引起齊桓公的注意。齊桓公聽到歌聲後,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詢問他是誰。甯戚趁機向使者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才華。使者回去將甯戚的情況報告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卻有些猶豫,他不確定甯戚是否真的有才能,所以沒有立刻召見他。
這時,齊桓公身邊的大臣們紛紛進言,有的說甯戚可能是個騙子,有的說不能輕易相信一個陌生人。齊桓公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在衛國的蘧伯玉得知了甯戚的情況後,決定幫他一把。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束蘊請火。他收集了一些柴草,捆紮起來,然後去見齊桓公。齊桓公見到蘧伯玉帶着柴草前來,很是不解,問他這是要幹什麼。
蘧伯玉說:“我聽說有一個賢才在城門口等待主公的召見,主公卻猶豫不決。我覺得主公就像這捆柴草,如果沒有火種去點燃它,它就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價值。而那個賢才就像是火種,只有主公給了他機會,他才能像火點燃柴草一樣,爲齊國帶來巨大的能量和輝煌。”
齊桓公聽了蘧伯玉的話,恍然大悟。他立刻召見了甯戚,經過一番交談,發現甯戚果然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於是,齊桓公重用了甯戚,讓他在齊國施展才華。
甯戚也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他爲齊國出謀劃策,立下了許多功勞。而蘧伯玉束蘊請火的舉動,也被人們傳爲佳話,用來比喻求助於人,或向人說情、推薦。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輕易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人才,要善於發現和挖掘他人的潛力。同時,當我們看到別人需要幫助和機會時,也應該像蘧伯玉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爲他們爭取機會。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得以施展才華,爲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正如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爲那個善於發現千里馬的伯樂,讓人才的光芒在各個領域閃耀。
束蘊請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