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抹摋
成語拼音
- yī bǐ mò sà
一筆抹摋成語解釋
- 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同一筆抹煞”。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對待別人的努力成果,不管好壞,居然一筆抹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名爲齊國的諸侯國裏,有一位名叫李相的大臣。李相爲人機敏聰慧,卻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
當時,齊國的朝堂上有一位名叫張誠的官員,他爲人正直,爲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其他大臣的敬重。張誠在處理政務時,總是以公正和明智的態度做出決策,爲齊國的繁榮和穩定立下了不少功勞。
然而,李相卻對張誠的成就心生嫉妒,認爲張誠的存在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和聲譽。於是,他開始策劃陰謀,試圖陷害張誠。
終於,李相等到了一個機會。齊國在與鄰國的一場戰爭中遭遇了挫折,損失慘重。李相趁機在齊王面前進讒言,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了張誠身上。他巧舌如簧,把張誠在戰爭中的一些決策描述得一無是處,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張誠。
齊王聽了李相的話,龍顏大怒,當即決定對張誠進行嚴懲。而那些平日裏嫉妒張誠的官員們,也紛紛附和李相的言論,對張誠進行指責和攻擊。
在這樣的局面下,張誠百口莫辯。儘管他努力爲自己辯解,說明事實的真相,但齊王已經被李相等人的話語所迷惑,根本聽不進去。最終,齊王下令將張誠革職查辦,甚至還準備將他處以極刑。
就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名叫趙義的大臣挺身而出。趙義深知張誠是被冤枉的,他向齊王進諫,詳細地分析了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並指出李相是在惡意誣陷張誠,試圖一筆抹摋張誠的功績。
趙義引經據典,列舉了許多歷史上忠臣被陷害的例子,希望齊王能夠明辨是非,不要被讒言所矇蔽。齊王在趙義的勸說下,逐漸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這件事情。
經過一番調查,齊王終於發現了李相的陰謀,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張誠。齊王爲自己的衝動感到懊悔,立即下令恢復張誠的官職,並對李相進行了嚴厲的懲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是非善惡時,我們不能被片面的言辭所迷惑,更不能輕易地一筆抹摋他人的功績和努力。要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評判事物,才能避免冤枉好人,讓正義得以伸張。
一筆抹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