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抹殺
成語拼音
- yī bǐ mǒ shā
一筆抹殺成語解釋
- 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典故出處
- 明·沈德符《野獲編》遂將前後愛書,一筆抹殺。”
成語典故
- 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
成語造句
- 他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不能因爲這一次的失誤就被一筆抹殺,我們應該全面、客觀地評價。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人物和事件如繁星般璀璨。然而,有時候人們卻容易陷入一種片面的判斷,妄圖用簡單的方式去評價複雜的事物,就如同想要“一筆抹殺”所有的過往。
讓我們將目光回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有一位名叫衛鞅的志士。他心懷壯志,對治國理政有着獨特的見解和宏偉的抱負。
衛鞅聽聞秦國國君秦孝公正在廣納賢才,尋求變法圖強之路。於是,他毅然離開衛國,奔赴秦國。經過多次的努力和波折,衛鞅終於獲得了秦孝公的信任,開始在秦國推行變法。
變法之初,衛鞅面臨着重重困難和阻力。舊貴族們因自身利益受損,對變法百般阻撓,甚至惡言相向。然而,衛鞅不爲所動,堅定地推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鼓勵耕織,獎勵軍功,實行郡縣制等等。
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農業生產繁榮,國家的治理也更加有序。秦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爲了令人矚目的強國。
可是,衛鞅的變法也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爲自己埋下了隱患。秦孝公去世後,新君即位,那些曾經反對變法的勢力趁機反撲。最終,衛鞅被誣陷謀反,遭遇了不幸。
然而,對於衛鞅和他的變法,我們不能簡單地“一筆抹殺”。儘管他個人的結局令人惋惜,但他所推行的變法對於秦國的崛起和統一六國的大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改革措施爲秦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秦國在之後的歲月裏能夠逐漸強大,最終統一天下。
歷史的評價應該是全面而客觀的。我們不能因爲衛鞅個人的結局,或者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波折和矛盾,就輕易地否定他的功績和貢獻。正如我們看待其他歷史人物和事件一樣,要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不能片面地“一筆抹殺”,而應該從多個角度去審視,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一筆抹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