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之忿

成語拼音

yī zhāo zhī fèn

一朝之忿成語解釋

朝早晨;忿氣忿。一時的氣忿。

典故出處

《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成語典故

小人一朝之忿,曾身之不遑恤,非其性之盡也。★《二程全書·粹言二》

成語造句

與人相處要心平氣和,不能因爲一朝之忿就做出過激的舉動,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衛鞅的人。衛鞅原本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他有治國之才,希望魏惠王能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就一定要殺了他,以免他爲他國所用。然而,魏惠王認爲公叔痤病得糊塗了,所言不可信,既沒有重用衛鞅,也沒有殺他。 後來,秦孝公發佈求賢令,衛鞅聽聞後前往秦國。他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孝公,並向孝公闡述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孝公一開始對他的主張並不感興趣,但衛鞅沒有氣餒,多次與孝公交流,最終孝公被他的見解所打動,決定任用衛鞅進行變法。 衛鞅變法的舉措遭到了秦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爲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然而,衛鞅不爲所動,堅決推行變法。在變法過程中,太子駟觸犯了新法。衛鞅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如果不處罰太子,新法將無法推行;如果處罰太子,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在這艱難的抉擇中,衛鞅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他認爲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於是,他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以此來警示衆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推行,新法初見成效,秦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然而,衛鞅的鐵面無私也爲他自己埋下了禍根。公子虔被處刑後,對衛鞅懷恨在心。多年後,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趁機誣陷衛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衛鞅。 衛鞅被迫逃亡,他在逃亡途中想要投宿,但因自己制定的法令,店家不敢收留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最終,衛鞅被秦惠文王的軍隊擒獲,並被處以車裂之刑。 衛鞅的一生,爲了推行變法,不避權貴,不顧個人安危,雖成就了秦國的富強,卻也因得罪了衆多權貴而不得善終。他的悲劇結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在變法過程中過於強硬,未能考慮到各方勢力的利益平衡,只逞一朝之忿,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慘結局。這也警示後人,在處理重大事務時,不能只憑一時的意氣和衝動,要權衡利弊,深思熟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災禍。

一朝之忿-成語圖片

一朝之忿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