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成語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病入膏肓成語解釋
-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典故出處
-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喫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成語造句
- 他一直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等到發覺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時,已然病入膏肓,回天乏術了。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晉景公生了一場重病。他聽說秦國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便派人去秦國請那位醫生來給自己治病。
秦國的國君秦桓公得知晉景公的病情後,派遣了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往晉國。醫緩來到晉國後,仔細地爲晉景公診斷病情。經過一番查看,醫緩的臉色變得十分凝重。
晉景公看到醫緩的表情,心中便有了不好的預感,他緊張地問醫緩:“我的病還能治好嗎?”醫緩沉思了片刻,緩緩地說:“主公,您的病已經深入膏肓,無法醫治了。病邪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艾灸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喫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晉景公聽了醫緩的話,雖然心中十分失望,但還是很感激醫緩的誠實。不久之後,晉景公的病情果然日益加重,最終還是去世了。
“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事情就如同病入膏肓一般,當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往往已經難以挽回。就如同古代的一些王朝,在其衰落的過程中,各種問題日積月累,到最後病入膏肓,走向覆滅。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在問題出現的初期就及時發現並解決,避免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如果我們不及時處理,任由其發展,也可能會像晉景公的病一樣,最終變得無法解決。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善於發現問題的苗頭,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以免讓小問題變成大災難。同時,我們也要學會防患於未然,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
病入膏肓-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