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
成語拼音
- shě běn zhú mò
捨本逐末成語解釋
- 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典故出處
- 《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成語典故
- 戰國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有一天,齊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以爲很賢德的往後,所以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爲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這個使者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國都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麗的:那雕樑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說過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着,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以禮拜見之後,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黎民百姓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 趙威後笑着說:“話可不能這麼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納悶地問:“什麼道理?” 趙威後說道:“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哪裏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的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的使者已經沒有心情再去瀏覽邯鄲的美景,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爲是空手而歸。他覺得,趙威後的那有關“捨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麼禮品都貴重。
成語造句
- 做事情如果不注重根本,只是一味地追求細枝末節,那就是捨本逐末,最終很難取得理想的成果。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華的國度。這個國度裏有一位商人,名叫李明。
李明經營着一家規模不小的店鋪,售賣着各種各樣的商品。他整天忙碌於生意之中,渴望着賺取更多的財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陷入了一種奇怪的經營模式。
李明開始過分關注一些表面上能帶來短期利益的小事情,而忽略了店鋪的根本。比如,他會爲了節省一點成本而採購質量稍差的貨物,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可能會逐漸失去顧客的信任;他會花大量時間去和供應商討價還價,卻很少去思考如何提升店鋪的服務和商品的品質。
有一次,一位老顧客來到店裏,對李明說:“你家的商品質量好像不如以前了,我以後可能不會再來了。”李明聽了,雖然心裏有些不舒服,但他並沒有太在意,依舊我行我素。
他的好友張峯看到他的做法,多次勸他要重視店鋪的根本,不能捨本逐末。張峯引用歷史上的例子對他說:“從前有個君王,只注重華麗的宮殿和繁多的娛樂活動,而忽略了農業生產和百姓的生活,最終導致國家衰落。你可不能重蹈覆轍啊。”但李明總是不以爲然,覺得張峯過於誇大其詞。
就這樣,李明的店鋪生意逐漸冷清下來,顧客越來越少。而其他注重品質和服務的店鋪卻生意興隆。直到這時,李明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努力去改變。
他重新審視店鋪的經營策略,不再一味追求眼前的小利,而是把重點放在提升商品質量、優化服務和滿足顧客需求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店鋪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顧客又重新回來了。
通過這件事,李明深刻地明白了捨本逐末的危害,也明白了只有抓住根本,才能讓事業長久發展。從此,他更加用心地經營店鋪,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這個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爲了人們引以爲戒的範例,提醒着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捨本逐末,要始終堅守根本,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捨本逐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