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鏡
成語拼音
- yǐ rén wéi jìng
以人爲鏡成語解釋
-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爲自己的借鑑。
典故出處
-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唐太宗廣納諫言,能做到以人爲鏡,反思自身,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皇帝名叫李世民,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走向繁榮昌盛。
李世民登基之初,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困難。國家歷經戰亂,百廢待興,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李世民深知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廣納賢才,虛心納諫。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魏徵的大臣。魏徵爲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絲毫不畏懼皇帝的權威。起初,李世民對魏徵的直言進諫頗感不滿,甚至有時會在朝堂上大發雷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世民逐漸認識到魏徵的諫言雖然刺耳,卻都是出於對國家和百姓的忠誠,以及對自己統治的真誠幫助。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隻十分美麗的鷂鷹,喜愛至極,便將其放在手臂上玩耍。正當他玩得興致勃勃之時,忽然遠遠望見魏徵走了過來。李世民深知魏徵定會對他玩鷂鷹之事加以勸諫,於是趕忙將鷂鷹藏入懷中。魏徵其實早已看到,卻故意在奏事時拖延時間。等魏徵離開後,李世民再拿出鷂鷹,卻發現鷂鷹已經被悶死了。
儘管發生了這樣的事,李世民卻沒有因此而怪罪魏徵,反而更加敬重他。因爲李世民明白,魏徵的直言就如同一面鏡子,能夠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改正錯誤,更好地治理國家。
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悲痛不已,他感慨地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正是因爲李世民能夠以魏徵爲鏡,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行爲,才使得唐朝的政治日益清明,經濟逐漸繁榮,文化蓬勃發展。他的“以人爲鏡”的胸懷和智慧,成爲了後世君王治理國家的典範,也爲後人留下了一段傳頌千古的佳話。
以人爲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