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知着
成語拼音
- yǐ wēi zhī zhù
以微知着成語解釋
- 微微小;着顯着。從事物露出的苗頭,可以推知它的發展趨向或他的實質。
典故出處
- 宋·蘇洵《辨姦論》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着。”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科學研究中,往往需要通過對細微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才能以微知著,得出具有重大意義的結論。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憑藉着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夠以微知著,從細微之處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從而成就一番事業或者避免重大的危機。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晁錯的大臣。他出生於潁川,年少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智慧。晁錯一心爲國,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着深入的觀察和思考。
當時,西漢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對中央政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這一威脅在一開始並不十分明顯,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晁錯卻從一些細微的跡象中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
他注意到諸侯國的封地不斷擴大,其財富和兵力也在不斷增長;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國內行事越發獨斷專行,對中央的詔令有時陽奉陰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晁錯眼中卻預示着嚴重的後果。
晁錯多次向漢文帝進諫,強調諸侯國勢力膨脹的隱患。他指出,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遏制,日後必然會引發叛亂,危及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然而,漢文帝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完全採納晁錯的建議。
到了漢景帝時期,晁錯再次力陳削藩之策。他詳細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以各種細微的現象和趨勢作爲依據,闡述了諸侯國勢力坐大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漢景帝終於被晁錯的見解所打動,決定推行削藩政策。
可是,這一舉措觸動了諸侯們的利益,他們紛紛起兵反叛,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最終,晁錯被景帝錯殺,成爲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但歷史證明,晁錯以微知著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他未能親眼看到諸侯國叛亂被平定,但正是由於他的先見之明,爲後來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等一系列削弱諸侯國勢力的政策奠定了基礎,鞏固了西漢的中央集權。
晁錯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的端倪,以微知著,防患於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走向成功。
以微知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