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間珠
成語拼音
- yú mù jiān zhū
魚目間珠成語解釋
- 比喻以假亂真。
典故出處
- 《參同契》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紛繁複雜的古玩市場,新手很容易被誤導,錯把贗品當作珍品,就像魚目間珠,難以分辨真假。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國度,商業繁榮,貿易興盛。
有一位名叫鄭商的富商,他經營着一家規模龐大的珠寶店,店內各種珍寶琳琅滿目,吸引着衆多達官貴人前來選購。
鄭商爲了獲取更多珍稀的珠寶,常常派遣手下的商隊遠赴他國,蒐羅奇珍異寶。
一次,商隊從遠方歸來,帶回了一批新的珠寶。鄭商滿心歡喜地親自查驗這批貨物。在衆多璀璨奪目的珠寶之中,竟有一顆看似珍珠的寶物,其色澤和外形與真正的珍珠極爲相似。然而,這其實只是一顆魚目,經過巧妙的僞裝,足以以假亂真。
鄭商一時疏忽,未能辨別出這顆魚目,竟將其與真正的珍珠一同陳列在店內最顯眼的位置,並標以高價。
不久,一位身份尊貴的官員前來爲其夫人選購生辰禮物。他一眼便看中了那顆被鄭商誤當作珍珠的魚目,毫不猶豫地付了高價將其買走。
當這位官員將禮物送給夫人時,夫人身邊的一位見多識廣的侍女看出了端倪,指出這並非珍珠,而是魚目。官員聽聞後,怒不可遏,認爲鄭商故意欺詐,敗壞了自己的名聲。
此事迅速傳開,鄭商的聲譽一落千丈,生意也大受影響。
在這個故事中,鄭商因爲一時的疏忽,魚目間珠,未能分辨真假,從而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這也警示着後人,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事物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則就可能因小失大,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正如《史記》中所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我們在追求利益和成功的道路上,要時刻保持謹慎,明辨是非,以免被表面的相似所迷惑,錯失真正的寶貴之物。
魚目間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