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之利

成語拼音

yú wēng zhī lì

漁翁之利成語解釋

猶言漁人之利。

典故出處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一回甲午爲日本侵我東三省,俄、德出爲調停,借收漁翁之利,大局又爲之一變。”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雙方拼得你死我活,結果第三方趁機坐收漁翁之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國家,分別是趙國和燕國。這兩個國家時常因爲邊境的領土問題而發生爭端,百姓們深受其苦。 趙國的國君自認爲國力強盛,決定對燕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企圖一舉佔領燕國的領土,擴張自己的疆域。燕國國君深知趙國的強大,但爲了保衛國家和人民,也不得不積極備戰。 戰爭爆發後,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資源。戰場上,士兵們奮勇殺敵,戰火紛飛,屍橫遍野。然而,這場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雙方都陷入了僵局,國力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耗。 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位於兩國邊境的小城邦。城邦的首領是一個非常聰明且有遠見的人,他看到了趙國和燕國之間的這場戰爭,心中有了自己的盤算。 他沒有選擇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自己的城邦保持中立。他一方面積極儲備糧食和物資,另一方面加強城邦的防禦工事。 隨着戰爭的持續,趙國和燕國的國力逐漸空虛,士兵們疲憊不堪,百姓們怨聲載道。而這個小城邦,卻因爲準備充分,在戰火中得以安然無恙。 當趙國和燕國終於意識到這場戰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想要停止戰爭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那個一直置身事外的小城邦已經變得強大起來。 由於趙國和燕國在戰爭中消耗了太多的力量,而小城邦卻養精蓄銳,實力大增。最終,這個小城邦利用趙燕兩國的爭鬥,坐收了漁翁之利,成爲了這一地區的強國。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這樣“漁翁之利”的故事並不少見。比如在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勢力相互爭鬥,而一些較小的勢力則在一旁觀察局勢,尋找機會發展自己。最終,司馬家族在各方勢力相互削弱的情況下崛起,建立了晉朝。 這也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激烈的競爭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爭鬥,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明智的決策,否則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他人坐收漁翁之利。

漁翁之利-成語圖片

漁翁之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