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恥
成語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恬不知恥成語解釋
- 做了壞事滿不再乎,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典故出處
- 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八:“倪芳飲後,必有狂怪,恬然不恥。”宋·呂祖謙《左氏博議·衛禮至爲銘》:“衛禮至行險,僥倖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後。”
成語典故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爲神宗時宰相,主持變法(列寧曾稱其爲“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崔公度有口喫病,不健談,但頭腦異常清醒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他作的賦深得歐陽修、王安石、韓琦等名士的賞識。公度布衣出身,朝中無親朋可依靠,於是專以順附諂媚王安石爲務,經常不分晝夜向王安石請安,即使在廁中相遇,也莫不誠惶誠恐。一次他尾隨王安石之後,手執其衣帶尾,王安石回顧疑惑不解,公度卻笑着說:“相公,您的衣帶有點污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乾淨了。”見者無不恥笑,而他自己卻不以爲恥。
成語造句
- 他做了那麼多壞事,還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簡直是恬不知恥。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有一個貴族子弟,名叫衛靈公。衛靈公爲人荒淫無道,整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在衛國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王孫賈。王孫賈雖然身處混亂的朝堂,但他依然心懷國家,希望能夠勸諫衛靈公改邪歸正,重振衛國。然而,衛靈公卻對王孫賈的勸諫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
有一次,衛國與鄰國發生了衝突。衛靈公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兵,結果遭遇了慘敗。戰爭失敗後,衛靈公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將責任推卸給了其他大臣。王孫賈對衛靈公的這種行爲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
在一次朝會上,王孫賈忍無可忍,直言不諱地對衛靈公說:“大王,您身爲一國之君,卻整日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如今更是因爲您的輕率導致國家遭受重大損失。您難道不覺得羞愧嗎?”
衛靈公聽了王孫賈的話,不但沒有悔改之意,反而恬不知恥地說:“這有什麼,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纔是最重要的。”王孫賈聽到衛靈公這樣的回答,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他深知,衛靈公已經無藥可救,衛國的前途也將一片黯淡。然而,王孫賈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努力地爲國家和人民做事,希望能夠在黑暗中找到一絲希望。
隨着時間的推移,衛國的局勢越來越糟糕。百姓生活困苦,國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而衛靈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荒淫生活中,對國家的命運毫不關心。
最終,衛國在衛靈公的統治下逐漸走向了衰落。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恬不知恥的君主是如何將一個國家帶入深淵的。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必須要有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領導者,而不是像衛靈公這樣恬不知恥、只知享樂的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那些只顧自己私慾而不顧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統治者,往往會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我們應該從這些故事中吸取教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價值觀,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恬不知恥-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