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疑
成語拼音
- tóu zhù zhī yí
投杼之疑成語解釋
-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典故出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與大思想家曾參同名的人在外殺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裏說:“曾參殺了人。”曾母回答說:“我兒不會殺人。”照常織布。沒多久又有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這時曾母害怕,就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造句
- 他人的幾句閒言碎語,竟然讓他產生了投杼之疑,開始懷疑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實在不應該。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齊國。齊國的百姓們過着平靜而又普通的生活。
在齊國的都城,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叫曾參。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他以品德高尚、孝順父母而聞名於世。
有一天,一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在外地殺了人。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齊國的都城,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開始議論紛紛。
曾參的母親正在家中織布,突然有一個鄰居跑來對她說:“大娘,不好了,聽說您的兒子曾參在外面殺了人!”曾參的母親聽了,頭也不擡地繼續織布,平靜地說:“我的兒子我最瞭解,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說完便繼續忙碌着。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對曾參的母親說同樣的話,曾參的母親依然不爲所動,堅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
可是,當第三個人跑來告訴她曾參殺人的消息時,曾參的母親心中開始產生了疑慮。她停下了手中的織布活計,開始思考:“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都說我的兒子殺了人呢?難道真的是他?”這種投杼之疑在她心中越來越強烈,她再也無法安心織布了,最後竟然扔下織布機,慌慌張張地逃走了。
其實,曾參並沒有殺人,這只是一個誤會。但就是因爲謠言的多次傳播,讓曾參的母親也產生了懷疑。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各種信息時,我們不能輕易地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即使是像曾參母親這樣瞭解自己兒子的人,在面對多次重複的謠言時,也可能會產生懷疑和動搖。正如《荀子·大略》中所說:“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我們應該保持理性和冷靜,不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和困擾。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保持良好的聲譽,不要讓無端的謠言影響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時候,一些不實的傳聞會在人羣中迅速傳播,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以史爲鑑,從投杼之疑的故事中汲取教訓,學會分辨真假信息,不要輕易被謠言所誤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決策。
投杼之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