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賢納士
成語拼音
- zhāo xián nà shì
招賢納士成語解釋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典故出處
- 《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成語典故
- 這裏有個招賢納士好漢柴大官人。★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回
成語造句
- 如今很多企業爲了自身的發展,紛紛採取各種優厚的條件和政策,積極地招賢納士。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在衆多諸侯國中,有一個名爲齊國的國家。
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威王,他即位之初,對國事並未全心投入,終日沉迷於酒色,致使齊國的國力逐漸衰退,周邊的諸侯國對齊國也虎視眈眈。
然而,在齊威王的身邊有一位忠臣名叫鄒忌。鄒忌深知齊國若要重振雄風,必須有賢能之士輔佐國君治理國家。於是,他多次向齊威王進諫,希望國君能夠振作起來,廣納賢才,重振齊國的聲威。
起初,齊威王並未將鄒忌的話放在心上。但鄒忌並未放棄,他以自己與徐公比美之事,巧妙地向齊威王闡述了納諫的重要性。終於,齊威王如夢初醒,決定痛改前非,開始大力整頓朝政。
齊威王深知,要使齊國強大,首先要招賢納士。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招攬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凡是有一技之長,能夠爲國家出謀劃策、建功立業之人,不論出身貴賤,皆可得到重用。
此令一出,四方賢士紛紛慕名而來。有善於治國理政的能臣,有精通兵法戰略的將領,有擅長外交辭令的謀士,還有各類能工巧匠。齊威王對這些賢士以禮相待,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其中有一位名叫孫臏的軍事家,他原本在魏國遭受迫害,雙腿殘疾。聽聞齊國廣招賢才,便來到了齊國。齊威王對孫臏的才華極爲賞識,不顧他身體殘疾,委以重任。孫臏也不負衆望,在後來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敗魏國,爲齊國的霸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還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賢士,他廣納門客,無論出身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皆能在他的門下得到收留和尊重。孟嘗君的門客們爲他出謀劃策,解決了許多難題。
在齊威王的大力招賢納士和衆多賢士的輔佐下,齊國的國力日益強盛,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成爲了當時諸侯中的強國。
齊國的成功,正是得益於齊威王能夠放下成見,真心誠意地招賢納士。這也讓我們明白,一個國家、一個團隊,若想取得輝煌的成就,就必須善於發現和招攬人才,爲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樣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創造出偉大的事業。
招賢納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