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鄶無譏

成語拼音

zì kuài wú jī

自鄶無譏成語解釋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典故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請觀欲周樂,使工爲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鄶以下無譏焉。”

成語典故

無雙誰似黃郎子,自鄶無譏,月滿星稀,想見歌場夜打圍。★宋·張孝祥《醜奴兒》詞

成語造句

對於那些水平很低的作品,我們實在無需過多評價,正所謂自鄶無譏。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各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時常發生戰爭和衝突。 當時,有一個小國名叫鄶國。鄶國地狹人少,國力微弱,在衆多強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然而,鄶國的國君卻不思進取,整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大臣們也大多阿諛奉承,貪污腐敗,致使國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有一位賢士,名叫子產。他心懷天下,對鄶國的現狀深感憂慮。他多次向國君進諫,希望國君能夠勵精圖治,改革弊政,重振國威。然而,國君卻對他的忠言置若罔聞,甚至對他加以迫害。 子產無奈之下,離開了鄶國。他四處遊歷,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夠施展自己抱負的國家。在他的旅途中,他見識到了許多國家的興衰榮辱,也深刻地認識到了治國之道的重要性。 後來,子產來到了鄭國。鄭國的國君鄭簡公慧眼識珠,對他委以重任。子產在鄭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鄭國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 與此同時,鄶國卻依然沉浸在腐敗和墮落之中。最終,鄶國被周邊的強國所滅,成爲了歷史的塵埃。 當人們談論起鄶國的滅亡時,無不感慨萬千。子產曾對人說:“鄶國之亡,乃自取滅亡也。其國君昏庸無道,大臣貪污腐敗,百姓生活困苦,如此國家,焉能不亡?” 從此,“自鄶無譏”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它用來形容那些不值得評論、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人。就如同鄶國一般,由於自身的腐朽和墮落,已經到了無需批評指責的地步。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鄶國的例子。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或者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我反省,不斷進取,而是沉迷於安逸和享樂,最終必然走向衰敗和滅亡。這也警示着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自鄶無譏-成語圖片

自鄶無譏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