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
成語拼音
- wàng mén tóu zhǐ
望門投止成語解釋
-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典故出處
-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成語典故
- 東漢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兗州一帶)有一個叫張儉的人,字元節。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張儉出任山陽東部督郵(官名,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一職。當時,有一個專權的宦官侯覽是山陽防東人。侯覽家裏的人依仗侯覽的權勢在防東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爲此,張儉寫信告發了侯覽和他的母親。因爲侯覽整天在皇帝身邊轉,這封信沒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和張儉結了仇。 張儉有個同鄉叫朱並,是個奉迎拍馬的小人,歷來爲張儉所不齒。朱並聽說張儉告發了侯覽,爲了討好侯覽,便向朝廷告密,說張儉私結黨羽,圖謀不規。侯覽見後,立即下令逮捕張儉。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兇兇,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人家門下。因爲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張儉歷來很正直,名聲很好,都冒着風險收留他。
成語造句
- 他在逃亡途中四處躲藏,真可謂是望門投止,歷經艱辛。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動盪不安。有一位名叫張儉的官員,他爲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因此得罪了當時的大宦官侯覽。
侯覽對張儉恨之入骨,便誣陷他謀反,下令通緝他。張儉得知消息後,不得不開始了逃亡生涯。
他一路奔波,風餐露宿。有一天,張儉來到了一個小村莊,又餓又累。他看到一戶人家,便上前敲門,希望能得到一些食物和休息的地方。這戶人家的主人是一位善良的老人,他得知張儉的遭遇後,毫不猶豫地收留了他。
然而,侯覽的爪牙很快就得知了張儉的下落,開始四處搜捕他。張儉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他輾轉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遇到了一位名叫孔融的年輕人。孔融敬佩張儉的爲人,儘管知道收留他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但還是毅然決然地將他藏在了家中。
在逃亡的過程中,張儉每到一處,人們都冒着巨大的風險收留他。有的人家甚至因此而遭受牽連,家破人亡。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因爲他們敬重張儉的品德和正義。
就這樣,張儉一路“望門投止”,靠着這些善良人們的幫助,一次次地躲過了侯覽的追捕。
後來,侯覽的勢力終於被剷除,張儉也得以恢復自由。他對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們充滿了感激之情,而他的這段逃亡經歷也成爲了人們傳頌的佳話。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人們對於正義和善良的堅守。儘管面臨着巨大的危險和壓力,但他們依然願意爲了幫助他人而付出一切。“望門投止”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在窘迫的情況下,急切地尋找可以投靠的人家。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更是承載了那段歷史中人們的勇氣、善良和正義。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故事提醒着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正義和善良的力量永遠不會被磨滅。
望門投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