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
成語拼音
- wén guò zé xǐ
聞過則喜成語解釋
- 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典故出處
- 《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孟子對他的弟子們談到勇於接受批評的問題時,舉出歷史上三個善於接受別人意見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時魯國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爲人誠實,剛直好勇,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時,他虛心接受並且十分高興。
成語造句
- 他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他人的批評,做到了聞過則喜,所以不斷進步。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叫衛國,衛國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叫衛靈公。
衛靈公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不管是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人提出合理的建議或者指出他的過錯,他都能以一種開放和謙遜的態度去對待。
有一次,衛靈公決定修建一座新的宮殿。一位老臣得知後,便前來覲見衛靈公,誠懇地說道:“陛下,如今國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錢,百姓們的生活也並不富裕,此時修建宮殿恐怕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還望陛下三思啊。”衛靈公聽後,沉思了片刻,覺得老臣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打消了修建宮殿的念頭,並且還重重地賞賜了這位老臣,讚揚他敢於直言進諫。
還有一次,衛靈公在處理一件政務時出現了失誤,一位平民百姓得知後,大膽地向他指出了錯誤。衛靈公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高興,他對身邊的人說:“此人能指出我的過錯,這是對國家和我有益的事情啊,我應該感到高興纔對。”
衛靈公的這種“聞過則喜”的態度,使得衛國的政治日益清明,國家也越來越繁榮昌盛。他的事蹟被廣泛傳頌,其他國家的君主也紛紛效仿他,鼓勵大臣和百姓們直言進諫。
正如《孟子·公孫丑下》中所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衛靈公正是以這樣的胸懷和態度,贏得了臣民們的尊重和愛戴。他深知,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廣納諫言,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衛靈公這樣“聞過則喜”的君主和人物還有很多。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勇於自我革新的精神,不斷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種品質在任何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它提醒着我們要保持謙遜,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而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聞過則喜”的氛圍能夠促進民主與和諧,讓每一個人都能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學習衛靈公“聞過則喜”的精神,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時,不要急於辯解或生氣,而是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接受和反思,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聞過則喜-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