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而動

成語拼音

wén fēng ér dòng

聞風而動成語解釋

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典故出處

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在衛、陳、蔡等國碰壁後,受到了楚國的邀請。陳國串通蔡國放出囚犯圍堵孔子,那些囚犯聞風而動,將孔子師徒被圍困很多天。孔子師徒斷了糧,只有派子貢外出求援。聽說楚軍到來,囚犯們紛紛抱頭鼠竄了。

成語造句

外面一有動靜,他就聞風而動,迅速做出反應。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政治局勢複雜多變。有一位賢明的將領叫李明。 當時,國家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一天,李明得到可靠情報,敵軍即將大規模入侵邊境地區。他深知情況危急,必須迅速採取行動。 李明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召集手下的將士們,向他們詳細說明了情況。他嚴肅地說道:“如今局勢緊迫,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馬上行動起來,保衛我們的國家和百姓。”將士們聽聞後,個個熱血沸騰,決心跟隨李明奮勇殺敵。 他們迅速整頓軍備,日夜兼程地奔赴邊境。一路上,李明不斷鼓舞士氣,讓大家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戰鬥精神。當他們到達邊境時,敵軍還尚未完全集結。李明抓住這個時機,果斷地指揮將士們發起進攻。 在激烈的戰鬥中,李明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將士們也個個英勇無畏,奮勇殺敵。敵軍被他們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紛紛潰敗而逃。 李明帶領將士們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將敵軍趕出了邊境,成功地保衛了國家和百姓。經此一戰,李明和他的將士們聲名遠揚。 後來,國家其他地方出現危機時,人們一聽到李明的名字,就彷彿看到了希望。大家都知道,只要李明得知消息,就一定會聞風而動,迅速趕來解決問題。他的果敢和決斷成爲了人們心中的榜樣,他的事蹟也被廣爲傳頌。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明這樣聞風而動、果斷勇敢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憑藉着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能猶豫不決,而要像他們一樣,聞風而動,果斷地採取行動,才能把握時機,取得勝利。正如同《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兵之情主速”,在戰爭和各種事務中,速度和果斷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而李明的故事,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

聞風而動-成語圖片

聞風而動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