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亢不卑

成語拼音

bù kàng bù bēi

不亢不卑成語解釋

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典故出處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書十九首》:“聖賢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謅,何得如此也!”

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百般刁難他,先是讓他從小門進城,然後說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飯菜招待他,最後用兩個齊國囚犯來羞辱他,均被他的不卑不亢的態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結果楚王自取其辱。

成語造句

他在面對權貴時始終保持着一種態度,不亢不卑,令人敬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安國的使者張謙被派往鄰國進行外交事務。 當張謙來到鄰國時,他發現這個國家的君王自視甚高,對待其他國家的使者常常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但張謙並沒有因此而畏懼或諂媚,他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尊嚴和風度。 在與鄰國君王的會面中,張謙不卑不亢地闡述着安國的立場和觀點。他既沒有過分謙卑地迎合對方,也沒有傲慢無禮地衝撞對方。面對鄰國君王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張謙據理力爭,用智慧和言辭維護着安國的利益。 有一次,鄰國君王故意刁難張謙,提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想看他出醜。然而,張謙並沒有慌亂,他冷靜地思考後,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不僅成功地完成了任務,還讓鄰國君王對他刮目相看。 在整個外交過程中,張謙的表現贏得了安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不亢不卑。他不因爲對方的強大而自卑怯懦,也不因爲自己國家的實力而驕傲自大。他堅守着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以平等、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正如《禮記》中所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張謙正是這樣一位君子,他的不亢不卑爲安國贏得了尊重,也爲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不衰,成爲了後世之人學習的榜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張謙這樣不亢不卑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展現了高尚的品質和堅定的信念。他們的故事激勵着我們,在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時,要保持內心的從容和堅定,不被外界的壓力所左右,以不亢不卑的態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不亢不卑-成語圖片

不亢不卑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