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成語拼音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成語解釋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惰:鬆懈善於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典故出處

《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成語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在長勺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爲避其銳氣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齊軍。

成語造句

在戰場上,我們要善於觀察敵人,抓住時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從而取得勝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有一次,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國的將領們面對強大的齊軍,感到十分憂慮。 其中一位年輕的將領名叫曹劌,他主動請求面見魯莊公,爲其出謀劃策。魯莊公問曹劌如何應對齊軍,曹劌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耗盡了。所以我們要等待時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魯莊公採納了曹劌的建議。當齊軍氣勢洶洶地前來進攻時,魯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齊軍連續擊鼓進攻多次,都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士兵們的士氣逐漸低落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齊軍見魯軍始終不應戰,以爲魯軍膽怯,於是開始鬆懈下來,士兵們也變得懶散。曹劌觀察到齊軍的這種變化,認爲時機已到,便建議魯莊公出兵反擊。 魯莊公下令擊鼓進軍,魯軍士兵們憋足了勁,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向齊軍。齊軍毫無防備,頓時陣腳大亂。魯軍在曹劌的指揮下,奮勇殺敵,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經此一戰,魯國成功抵禦了齊國的進攻。而“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個策略也被後世的將領們所銘記和借鑑。正如《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在戰爭中,懂得審時度勢,不與敵人的鋒芒正面交鋒,而是等待敵人氣勢減弱、疲憊鬆懈之時再進行攻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戰役都運用了這一策略。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多次交鋒中,雙方都曾試圖運用這一策略來獲取優勢。這種智慧不僅在軍事領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同樣值得借鑑。當我們面對強大的對手或困難時,不要盲目地去硬拼,而是要保持冷靜,尋找對方的弱點和時機,然後再果斷出擊,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成語圖片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