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成語拼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胸有成竹成語解釋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典故出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成語典故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成語造句

他平時做了充分的準備和研究,所以在面對這次挑戰時能夠做到胸有成竹。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位畫家名叫文同。他特別擅長畫竹子,在當時可謂是聲名遠揚。 文同自幼就對竹子有着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情感。他常常漫步在竹林中,仔細觀察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間下的姿態和變化。無論是陽光照耀下的竹子,還是風雨中搖曳的竹子,亦或是月光下靜謐的竹子,他都能敏銳地捕捉到它們的神韻和獨特之處。 爲了能更好地描繪竹子,文同對竹子的生長習性、結構特點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了解到竹子的各種形態,從竹筍破土而出的稚嫩,到竹子節節高升的挺拔,再到竹葉的舒展飄逸。他把這些觀察和研究都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裏。 有一次,文同受邀到一位友人家裏作畫。友人想要一幅竹子圖,只見文同不慌不忙,提起筆來便開始作畫。他運筆如飛,筆鋒在紙上流暢地遊走,一會兒的功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竹子圖便躍然紙上。那竹子彷彿活了一般,有着靈動的姿態和神韻。友人大爲驚歎,問文同爲何能如此快速且準確地畫出如此逼真的竹子。文同微笑着說:“我對竹子已經非常熟悉,它們的形態早已在我心中,所以我作畫時便能胸有成竹。” 文同的“胸有成竹”並非是偶然的天賦,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得來的。他用自己的專注和執着,將對竹子的熱愛轉化爲筆下的藝術。他的畫作不僅展現了竹子的外在形態,更傳達出了竹子所蘊含的高尚品質和精神內涵。 後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人們在做事之前已經有了成熟的計劃和想法,就像文同畫竹子一樣,心中有了清晰的藍圖,做起事來便會從容不迫、有條不紊。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行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正如古人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地前行,迎接各種挑戰和機遇。

胸有成竹-成語圖片

胸有成竹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