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鈴解鈴
成語拼音
- xì líng jiě líng
繫鈴解鈴成語解釋
- 系:縛,繫上。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典故出處
- 明·瞿汝稷《指月錄》第23卷:“眼一日問衆:‘虎項金鈴,是誰解得?’衆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
成語典故
- 南唐時期,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師在金陵清涼寺給衆僧講佛經,希望他們潛心向佛,遵守清規戒律。法燈和尚卻偏偏不愛遵守這些清規戒律,但人很聰明。法眼法師問誰能從兇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鈴來,法燈和尚回答道解鈴還須繫鈴人。
成語造句
- 這件事十分棘手,還得找到當初系鈴的人來解鈴纔行。
成語故事
- 在南唐時期,金陵有一座清涼寺,寺中有一位法燈禪師,他性格灑脫自在,行事與衆不同。
當時,寺裏的衆僧經常會因爲一些瑣事爭論不休,整個寺院時常瀰漫着一種緊張的氣氛。法燈禪師看在眼裏,心中思索着如何才能化解這種局面。
有一天,法燈禪師召集衆僧,對他們說:“你們這樣爭論下去,何時是個頭呢?其實很多問題就如同繫上的鈴鐺,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從根源去尋找解決辦法,才能真正平息紛爭。”衆僧聽後,若有所思,但似乎並未完全理解禪師的深意。
不久後,寺院中又因爲一件小事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法燈禪師並沒有直接去制止,而是默默地在一旁觀察。只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局面越來越僵持不下。
這時,法燈禪師緩緩地走上前去,輕聲對他們說:“你們可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話?繫鈴解鈴啊。”其中一位僧人恍然大悟,說道:“禪師,我明白了,這件事是因我而起,我應該主動去解決它。”於是,這位僧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向對方道歉,這場爭吵就這樣平息了。
從那以後,每當寺院中出現類似的矛盾,衆僧都會想起法燈禪師的“繫鈴解鈴”之言,不再一味地爭執,而是嘗試着從自身找原因,主動去解決問題。寺院的氛圍也變得越來越和諧寧靜。
“繫鈴解鈴”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它提醒着人們,許多問題的產生往往與自己有關,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就需要從源頭入手,自己去解開那個繫上的鈴鐺。就如同歷史上的許多事件,看似複雜難解,但只要找到關鍵所在,便能迎刃而解。比如一些朝代的興衰更替,往往是由於統治者自身的問題所導致,只有當他們意識到問題並主動去改變,纔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些興衰故事,都蘊含着這樣的道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當我們面對這些時,不妨想想“繫鈴解鈴”這個成語,從自己做起,勇於承擔責任,積極主動地去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指責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繫鈴解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