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鬨而散

成語拼音

yī hòng ér sàn

一鬨而散成語解釋

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典故出處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於是一鬨而散。”

成語典故

清朝時杭州府仁和縣財主袁鳳賓的兒子袁紹芬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子哥兒,他生性好賭,與賭家沈七欠下272銀圓,沈七去袁家討債未果反挨痛打,於是在袁府門口服毒自盡,圍觀的人羣紛紛衝進去哄搶貴重物品,等袁鳳賓回家時早已一鬨而散了。

成語造句

人羣聽到警報聲響起,瞬間一鬨而散。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羣年輕人。他們平日裏無所事事,經常聚在一起惹是生非。 這一天,這羣年輕人聽聞鎮上來了一個外地的富商,帶着大量的財寶。他們心中起了貪念,商量着要去打劫富商。於是,他們糾集在一起,氣勢洶洶地朝着富商所在的地方而去。 然而,當他們快要接近富商時,卻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勁。原來,富商身邊有一羣護衛,而且看起來都很厲害。這羣年輕人開始有些害怕了,他們中的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富商的護衛發現了他們,併發出了警告。這一下,這羣年輕人徹底慌了神,他們也顧不上什麼財寶了,瞬間就如鳥獸散,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逃竄而去。原本氣勢洶洶的一羣人,就這樣一鬨而散。 後來,這件事在鎮上傳開了,人們紛紛嘲笑這羣年輕人的膽小和愚蠢。他們本以爲可以輕易得手,卻不曾想遇到了阻礙就如此不堪一擊。正如《史記·黥布列傳》中所記載的:“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衆也。”這些年輕人就如同那不能堅持到底的軍隊,稍有困難就土崩瓦解。 這件事也給小鎮上的人們敲響了警鐘,讓大家明白不能因爲一時的貪念而做出錯誤的行爲。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人的本性往往會暴露無遺。那些平日裏看似囂張跋扈的人,可能在關鍵時刻卻膽小如鼠,不堪一擊。而真正有勇氣和智慧的人,會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那以後,這個小鎮上的年輕人也收斂了許多,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不再輕易地被貪婪和衝動所驅使。而“一鬨而散”這個成語,也成爲了人們用來形容那些在遇到困難或危險時,瞬間四散逃離的人羣的常用詞彙。

一鬨而散-成語圖片

一鬨而散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