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齊衆楚
成語拼音
- yī qí zhòng chǔ
一齊衆楚成語解釋
- 猶一傅衆咻。比喻不能有什麼成就。
典故出處
- 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衆楚,最易搖奪。”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宋國大臣戴不勝向孟子請教如何使宋國國君學好爲國家多辦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說如果讓楚國大夫學齊國話就應該請齊國的老師,而且把他置身於齊國的環境中去,不能給他一個一傅衆咻的環境,那樣就是想學也學不好。
成語造句
- 面對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聲音,他沒有迷失方向,而是堅定地保持自己的立場,不被那好似一齊衆楚的局面所幹擾。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叫屈原。屈原知識淵博,一心想要爲自己的國家楚國效力,他向楚王進獻了許多良策,希望能使楚國變得更加強盛。
然而,當時楚國的朝廷中存在着一些奸臣,他們嫉妒屈原的才能,總是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這些奸臣們相互勾結,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勢力,他們的觀點和主張與屈原截然不同。
屈原主張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增強楚國的實力,抵禦外敵的入侵。但奸臣們卻只想維持現狀,貪圖享樂,他們不斷地蠱惑楚王,讓楚王對屈原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屈原就如同孤身一人處在一羣主張各異的人之中。就像“一齊衆楚”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他一個人的正確主張被衆多錯誤的觀點所壓制。
儘管屈原努力地向楚王解釋自己的想法,試圖說服楚王,但楚王最終還是聽信了奸臣的話,漸漸地疏遠了屈原。
失去了楚王信任的屈原,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眼睜睜地看着楚國在奸臣們的誤導下走向衰落,卻無能爲力。
最終,楚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遭遇了慘敗,國家陷入了危機之中。屈原在悲憤交加之下,投江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遭遇正是“一齊衆楚”的生動寫照。在一個羣體中,當正確的聲音被衆多錯誤的聲音所淹沒時,往往會導致不良的後果。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複雜的局面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被錯誤的觀點和勢力所左右,努力去追求真理和正義。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善於分辨是非,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以免重蹈楚國的覆轍。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經驗,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一齊衆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