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

成語拼音

yǐ é chuán é

以訛傳訛成語解釋

以:拿,把;訛:謬誤。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典故出處

宋·俞琰《席上腐談》:“世上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於此,故名採石,以訛傳訛。”

成語典故

從前楚國有個獵人,他捕鳥技藝很精湛。一次他捕獲一隻美麗的山雞準備到城裏去賣,過路的富翁詢問是什麼鳥,獵人騙他是鳳凰,於是以2000金賣給富翁。富翁覺得鳳凰應該進獻給楚王,可是山雞在路上死了。消息傳到楚王那裏,楚王嘉獎他的忠心。

成語造句

網絡上的一些信息真假難辨,人們如果盲目轉發,很容易導致以訛傳訛,造成不良影響。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清風鎮的地方,這裏的人們過着平靜而簡單的生活。 有一天,鎮上來了一個雲遊的僧人。這僧人在鎮中心的廣場上講經說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聆聽。其中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叫李明,他聽完僧人的講經後,對其中的一些內容產生了誤解。回到家中,他便興致勃勃地向家人講述他所理解的佛法。然而,由於他的一知半解,他在講述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 他的家人對佛法也並不是很瞭解,就輕易地相信了李明的話。接着,家人又將這些錯誤的內容告訴了鄰居,鄰居們又傳給了其他人。就這樣,這些錯誤的信息在清風鎮迅速傳播開來,而且在傳播的過程中,還不斷地被添油加醋,變得越來越離譜。 不久之後,整個清風鎮都流傳着這些被歪曲了的佛法內容。一些原本對佛法有些研究的人聽到這些以訛傳訛的說法後,感到十分驚訝和困惑。他們試圖糾正這些錯誤的信息,但是人們已經先入爲主,很難接受正確的解釋。 這件事情引起了鎮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的注意。他深知以訛傳訛的危害,於是召集衆人,詳細地講解了真正的佛法內涵,並指出了那些錯誤信息的源頭和傳播過程。經過老者的耐心解釋和糾正,人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之前所相信的那些都是錯誤的。 這件事讓清風鎮的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以訛傳訛的後果。從那以後,他們在聽聞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更加謹慎,不再輕易地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他們明白了,只有通過認真的思考和核實,才能避免被錯誤的信息所誤導,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認知。 正如《呂氏春秋·察傳》中所說:“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時代,我們更要保持理性和客觀,不要盲目跟風,以免讓以訛傳訛的現象擾亂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秩序。我們應當學會分辨真假,追根溯源,以確保我們所獲取和傳播的信息是準確可靠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正確的方向,避免被不實信息所誤導。

以訛傳訛-成語圖片

以訛傳訛

其他成語故事